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和泪下笔忆王老

发布时间:2019-07-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327日,在《无锡日报》上看到王老的讣告,如晴天霹雳。王老卧床多年,这一天虽早有思想准备,但想不到会来得这么突然。317日,我最后一次去探望王老,他正在医院里。家属告之,饮食虽还正常,但整天昏睡,除了子女,已认不出客人来了。我想,这也许是生命延续时日不多了。谁知,报上传来噩耗:王老已于2014324日上午930分永远离开了我们。
看到讣告,顿时喉咙哽咽,心口涌堵,脑海一片空白。当天下午,我赶到了曹张。那天细雨绵绵,天色阴沉,面对王老遗像,我深深三鞠躬;看到王老的自挽联,心头更像是压着一座大山,热泪如泉。我老眼昏花,又住乡间,330日的告别仪式,怕是难以赶到了。但能和泪下笔,匆匆此文,遥寄我的哀思和不尽的缅怀。
我是198510月调进九三学社无锡市委机关的。记得当年107日,我手持调令到市委统战部报到,见到的第一位长者就是王老。王老听说我从苏州调来,便说道:“苏州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我在苏州参加编撰《汉语大字典》,工作已经两年多了,你我还是半个老乡!”我顿时想起,苏州邻居(也是我母校的老师)单先生也曾在《汉语大字典》编撰组工作。王老是我老师的同事,理所当然,也是我的老师。当时,我尚不知道将分配到王老的手下工作,但彼此之间的距离也一下子拉近了,仿佛“他乡遇故主”也!既是巧合,也是一种缘分吧!
我从小学调进机关,一切从零开始。工作中的差错失误自不待言。其时,王老已办离休手续,还天天来社市委机关上班,风雨无阻。事无巨细,王老都一一指点,始终和颜悦色,既像长辈,又像先生。和王老相处,倍感亲切。他看我常翻闲书,还写点“豆腐块”,就不时相约去书店逛逛。一踏进书店,王老如鱼得水,乐而忘返。我跟随其后,去过西河头新华书店,还去过上海、南京、扬州等地书店,每到一处,必先逛书店。从此,我成为了他的书友。
记得1993年夏,我去北京找曾联系过的报社。王老托我找中华书局门市店,想配齐《明史长编》。书店是找到了,但只配到13个分册,还是未能配齐。这10多册书叠起来有半个人高。幸好书店代办邮寄。我回无锡后,书也已经到王老府上了。这算是我为王老代办的第一件任务。
1994年秋,我去南京学习,顺便看望编辑。出版社送我一本《马列主义辞典》,还有一大叠大稿纸。实在是过于沉甸甸,我怕在路上散了架,没敢接受。事后谈及,王老笑道:“这两件都是宝,你不要,我要啊!”我低头不语,像是闯了祸的小孩。来年春天,江苏省近代现代学会在无锡召开年会。王老嘱咐我代收各地寄过来的论文,并做好登记。我跑邮寄,按收到先后作好登记,冒充了一回编外会员,也算是“将功补过”吧!
多次以书会友,我常常忘了王老既是领导,也是长辈,仿佛成了书友。我常向王老讨教、借书。王老每回有新著出版,常签名赠阅,并写上“志刚兄正之”!王老说,既是书友,何分彼此,四海之内皆兄弟。
退休后,我常去拜访王老,成了他们家的常客。患病的前几年,王老手虽不能写,但思维清晰,尚能口述,我则听写。王老编选《试论无锡历史人物》一书,我做辅助工作。王老在口述卷首语时,还不忘提到一笔,实在令我惭愧。王老与我,除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更多的是书友和亦师亦友的关系。王老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作风,真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的关系,令人如沐春风,如逢春雨也!与王老相处,与他共同去书店掏宝成为我此生最大的幸福。斯人已去,千载留情。想必读者都能谅解一个退休老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果能有另一个世界存在,我会再去找寻王老,继续跟他逛书店,向他借书,向他请教,也乐意为他跑腿。写到此,不禁和泪而下,双眼模糊,笔不遂心,希望王老安息,一路走好!
2015327日晚,和泪于漆塘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