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王赓唐老师
发布时间:2019-07-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3月24日,王赓唐老师在市第二人民医院病逝,享年93岁。许多往事萦绕心头,不能忘怀。
六十多年前,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我是辅仁中学初中的学生,才十四、五岁。上政治课时,一位身材高大的教师走进教室,他就是王赓唐老师。他讲授的内容是全国政协制订的《共同纲领》,从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讲起,讲到共同纲领的来龙去脉,与即将制订的宪法的区别,他滔滔不绝地讲,不用讲稿,左手握着卷成一个圆筒的小册子,但从未打开来看过,偶尔在黑板上写几个专用名词或术语。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每逢有课时,他来学校。课程一结束,他就匆匆离开了。
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二个学期。当时他教书是兼职,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奉命参与筹备九三学社的无锡地方组织。不久,辅仁中学的许多优秀教师如沈制平、潘抱存、胡惟谷、钱永之、许志仁等都参加了九三学社。他们学有专长,有些后来都成了大学教授,就连无锡市著名的医务工作者如孙保垣、许志义、陶国鑫等也纷纷参加。九三学社在无锡筹建地方组织,这在民主党派中是属于较早的。成员囊括了当时无锡科技、医务、教育界较多的精英人才,这与王赓唐老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当时,我作为他的众多学生之一,除了听他讲课之外,再也没有什么联系,也许他也不认识我,只是他当时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至今没有忘却。
后来我在北京学习工作了二十多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数十年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但风云变幻,经历了各种惊涛骇浪的考验,我也从青年、壮年逐渐步入了中年,本来是想在家乡安度余生,但粉碎了“四人帮”后,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除了在专业方面积极工作,努力补回十多年荒废的学业外,在学长、师友的介绍下,也受到大学学习期间向我授课和我所接触的一些斐声中外的学者影响,我于1981年参加了无锡九三的组织。当时,只是出于想多认识几位长辈,多交几个朋友,互相交流学习而已。
随后,在社员大会上,我重新见到了王赓唐老师。他已是将近60岁的老人,比以前苍老了许多,但历尽风雨沧桑的磨练,与许多老一辈的九三社员一样,有一种劫后余生的特殊欣慰感不时地从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
他担任了繁重的社会工作,当时的九三学社无锡分社直属社中央领导,他担任副主任委员之外,又是市政协常委、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编《无锡地方文史资料》,又参加《汉语大词典》的编写工作。这些研究结合了他终生坚持的学术工作,对久已荒芜的无锡史学界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对无锡地方自明清以来直到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历史,他都有广泛的分析与论著。他的工作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赞许。正如历史学家王春瑜先生所说:“老树春深更着花”。他不图名利,谦逊好学,将“一知半解”这一成语中的“知半”两字截取出来,作为他的书斋名——“知半斋”。晚年,他又出版了“知半斋文集”和“知半斋续集”,厚厚两册,约100万字,这是他毕生的研究成果,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更令人难忘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民主党派的工作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要从被动的学习、改造、自我批判为主,转变为对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建言献策,从而履行参政党的职责。不幸的是,九三无锡分社的许彦生主委突然病故。随后,我被推举为代理主委,几年后又当选为主委。而赓唐老师也已年逾六旬,虽然他仍是社省委常委,社市委副主委,但按他的经历,作为市级领导待遇的离休干部,他本可以退居书斋,颐养天年,但他去没有。那时,我既在工厂担负任务,还在九三和人大任职,几处奔走,显得力不从心,他就不时向我传授工作经验,还劝导我:技术业务是你的根本,不要丢弃,要继续发挥作用;九三学社的事,他一定尽力担当,减轻我的负担。从此他一诺千金。当看到九三无锡市委的工作遇到一些困难时,他总挺身而出,力排众议,维护团结。在社市委机关缺乏适当人选主持工作时,他事必躬亲,化解矛盾,妥善处理,直到机关进行了人事调整,工作趋于稳定。
综观他的一生,在青年时代,正当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我国,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救国,在江南常熟一带抗击日寇;新中国成立后,他努力工作,满腔抱负,而遗憾的是,风云突变,他遭受在精神上、物质上的严重创伤;晚年落实政策后,无论在社的领导岗位上还是在学术研究领域里,他都鞠躬尽瘁,满腔热情,爱护和支持后继者,向他们传授经验,而自己甘当助手。
现在他以93岁高龄,走完了人生的旅程。他所筹建的九三学社无锡分社从当时的几个人,发展为千人的社市委。在学术研究领域里,他带领的几位年轻人也已卓然自立,成为无锡学界的名人。而在家庭生活之中,虽然在晚年,一位很有学术成就的儿子不幸早逝,但子女们及其后代英才辈出,有的在国外的学术界已崭露头角,尽管他以耄耋之年长期卧病在床,但仍有女儿、女婿躬亲抚养。真所谓:抛却半生艰苦史;换来一室子孙贤。
赓唐老师,安息吧!(图片右二为王赓唐,右一为黄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