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新人新作:关于加快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0-11-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 字号变大 | 字号变小

淮河流域是我国传统七大流域之一,范围包括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30 多个市、160 多个县(市),面积 27 万平方公里,耕地 1.9 亿亩,人口1.7亿,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但由于复杂的地理、气候和历史原因,淮河流域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级贫困区连绵成片,“水多、水少、水污染”问题触目惊心,生态赤字积重难返。

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

1.水系紊乱、通航能力差。淮河不够长、不够宽、不够深,水量季节性分布显著,具有明显冬旱夏涝特征。其不能像长江黄河那样承担水运交通重任,很难容纳大型运输船只通行;

2.长期治理理念落后。长期以来,淮河治理都以蓄洪、滞洪、排洪、减灾为主,很少从发展角度考虑,至今淮河沿河仍无公路或铁路贯通,沿河城市发展滞后,相关部门各行其是,防洪、灌溉与航运之间,农业、工业与交通之间,未能统筹考虑;

3.发展理念落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淮河流域途经的豫东、皖北、苏北地区一直是我国典型的传统农区,加之淮河水患未能根除、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压力大、地少人多、产业发育程度不高等原因,小农意识强烈,“等靠要”思想严重。长期以来,由于豫东地区地理位置距离省会较远,又没有像样的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前景长期不被看好,得不到省级政府政策支持;安徽长期重点开发合肥和芜湖、铜陵、马鞍山等沿江地区,皖北地区基本处于边缘地带;江苏长期注重宁镇扬及苏锡常等沿江城市经济发展,极少顾及苏北。

4.缺乏大城市带动作用,城镇化发展缓慢。纵观经济发展史及国际国内对大江大河流域治理的成功经验,无不是遵循人类依水而居、城市因水而兴的规律。淮河流域属于欠发达区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淮河流域没有大城市,缺乏带动和辐射作用,整条淮河黯然无光。

为加快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建议:

1.建立权威的领导协调机构和宏观决策协调机制。应打破行政区隔和人为障碍,改革和提升原有机构层级,建立健全淮河生态经济带全域发展的宏观决策和协调机制。应在中央层面建立、完善领导协调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生态经济区战略定位,尽快组织制定和颁布实施国家级层面的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固化生态优先战略考量;同时,建立省际政府协同机构和执行机构,落实中央政府战略意图,确保全域按照国家规划持续不间断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

2.转变治淮理念,加快淮河二次治理。建议充分调研,改变过去把蓄洪、滞洪、排洪、减灾为主作为治淮理念的做法,参照新安江模式,探索在淮河上游修建大型水库,蓄积夏季雨水,冬季开闸调节使用;同时,大修淮河主干流河道,打造淮河黄金水道,大幅提升大型船只运输承载量,促进沿岸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生态淮河、绿色淮河。

3.加快延淮河公路、铁路建设,密切淮河上中下游经济联系。淮河一旦建成水运交通、公路交通、铁路交通等综合运输体系,将大大加快延淮河城市发展,同时也会明显减少淮河上中下游治理成本。

4.加快培育区域中心城市,统筹协调区域发展,破解新型城镇化难题。建议淮河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如下:豫东定位为信阳、皖北定位为蚌埠、苏北定位为徐州。在国家层面把淮河流域区域中心城市提档升级,借鉴其他流域经济发展经验,尽快把淮河流域区域中心城市升格为副省级城市,以便得到更多政策扶持,使中心城市切实发挥辐射功能。在路径选择上,流域内城镇化要考虑农村人口异地就业与就近就地转移的结合和相互适应,区域中心城市提档升级后无论是直接吸纳区域内劳动力还是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进而间接吸纳劳动力就业,都起到积极作用。

(社省委调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