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信息范文:关于降低物流成本 推动国内内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0-08-0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 字号变大 | 字号变小


6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意见》,从关键环节改革、加强土地和资金保障、落实减税降费措施、加强信息开放共享、推动物流设施高效衔接、推动物流业提质增效等六方面对降低物流成本提出了要求。但实施意见更多是从物流行业本身谈成本,对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其实可以从根源上分析:

1.海运、铁路、公路物流运力分配不合理。

2019年,我国货运量中铁路占比仅7.7%,公路占比则高达78%,货物周转量中铁路货物周转量占比13%,公路则占比33.6%。海运方面,中国海铁联运比例仅为2%左右,国际海铁联运比例通常在20%左右,而美国则为40%。

2.产业结构和地区型经济水平差异导致结构性成本虚高。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环境、资源禀赋、地区间工业化水平差异,原材料、能源、工业品在东、中、西三个区域,南、北两个方向内循环,货物需大范围长距离调运,在国家层面加大了物流总体费用。

3.社会产业供应链体系与物流服务供应链体系存在利益博弈。由于行业内部竞争,难以形成联盟与物流行业博弈。单个企业议价能力较差,社会产业供应链体系与物流服务供应链体系难以建立深层次互利共赢、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难以开展上下游企业流程优化和功能整合,难以形成有效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4.物业产业链内部细分层次太多,冷链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需求差距较大,物流产业标准化、信息化还不够等导致产业内耗成本居高不下。多级批发、多级零售现象十分普遍;房租、土地、人工等成本快速增长;物流行业包装标准不一;行业涉及部门多,难以协调统一,对资源高效整合与一体化运作形成体制性障碍。

为此,建议:

1.深度改革国内物流运力分配机制。应建立完善的、覆盖全国的铁路网海运网;针对公路小额运输,采取市场化价格倒逼机制,对保障城市日常运行的农副产品、保障工业生产的原材料能源、工业初加工等产品进行分类管理,从降低成本和压缩份额两方面入手,提升国内物流运力科学发展水平。

2.持续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和地区型经济水平。国内各区域之间应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发挥中西部原材料、能源产地优势,从东部地区引进技术,以市场价格和需求为杠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序调整国内产业机构布局。在新经济常态下,以5G新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支撑,对大数据云计算、机械制造加工、煤化工、太阳能、风能等产业进行新布局,地方政府可做好产业对接和升级,提升地方对资本吸引力。

3.推动社会产业供应链体系与物流服务供应链体系有机结合。结合社会产业情况,加快物流行业细分领域龙头培养,提升第三方物流专业度,推动社会产业供应链体系与物流服务供应链体系有机结合;在价格方面推动社会产业以行业协会等渠道深化与物流产业的沟通和价格博弈,力争以增量带动存量,以质量提升产值,实现双赢。

4.深度整合物业产业链,提升物流产业自身发展。建立大物流体系,减少空载率,降低物流环节运输等成本;对农产品应加强仓库、堆场、接驳、停车场、冷链中转站等设施建设,建立“农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提升物流产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化水平;与龙头企业合作,加快做好物流运输、包装、数据管理等标准制定及推广工作,完善市场信息供需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实时交流与共享,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完成对物流产品的全过程追踪,持续提升物流产业化水平,引入社会资本提升全产业效能。分专业培养物流人才,建立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零售物流注意逆向物流成本控制,保证首发发货效率,减少退、换货引发的社会成本。

 

(社省委调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