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新作:关于落实“职教二十条”的几点建议
今年初,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提出了诸如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启动实施“特高计划”、建设多元办学格局等多项政策措施,将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细化为若干具体行动,被业界称为引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职教20条”。方案施行一年来,已收到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重学历轻技能。新进师资非研究生以上学历进不来,而这些“高学历”教师,大多存在理论研究能力强,自身动手能力弱的“先天问题”;相反,真正动手能力超强的高技能高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要么进不来,要么不愿来。
二是职业院校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在高职院校毕业后就业的学生中,真正对口就业的少之又少,这使得学生在校学习不认真,毕业后工作专业不对口。同时由于有些高职类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契合度不够,形成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却招不到迫切需要的人才的现象。
三是职业院校有重规模轻质量趋势。职业院校尤其高职类存在一味追求规模、抢“人头费”现象,致使“数量有了,质量降了”,而毕业生质量的下降又进一步导致前述专业不对口就业的情况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为此,建议:
一是转变观念,克服“唯学历、职称论”偏见,打造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更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吸引和引进真正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执教。
二是在省、市两级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尽可能打通本地区中职与高职院校的通道,实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减少资源浪费。具体而言,每个高职院校整合下的中职院校各自保留一两个拳头专业,互不冲突,然后做精做大做强。这样既解决了职业院校招生的恶性竞争等矛盾,又可以凝心聚力、一门心思搞特色办学,打造品牌、打出名气。
三是加强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优先录用中职以上毕业生,把企业录用的员工素质作为考核高新企业的重要指标。由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需求,在新录用的中职毕业生中通过生产实践、业务再培训,选派一部分业务出色的进高职院校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高职阶段的“回炉”学习,这样,既解决了教育资源及人才浪费问题,且国家提倡的终身学习制度也得到了落实。同时,又可以打破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却招不到迫切需要人才的怪圈,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国家拨付的生均经费(即俗称的“人头费”),可以由直接拨付给学校改为拨付给企业,再由企业根据合作合同如数支付给学校,从而杜绝“人头费”现象。
四是依据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组织专家组异地对职业院校进行评估考核,对其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办学能力和办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其下一年度的招生规模,从而彻底消除为抢“人头费”片面追求规模,导致毕业生质量不达标等乱象。
(社省委调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