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建社75周年征文|晴空一鹤排云上——文化自信铸魂科技创新,守正有为筑梦中国智慧

发布时间:2020-08-26  作者:丁婧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 字号变大 | 字号变小

摘要:潘建伟和他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开创性”文化基因,成为古往今来中国科技创新的“灵感”。坚持文化自信是科技创新的人文胸襟,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动力,科技创新的破茧自强。新时代奋进的号角已经唱响,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重回世界舞台的中央。一大批九三学社的中青年科学家在科技前沿领域坚守文化自信, 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奋发有为,为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化基因  科技创新  中国智慧


2016年8月16日,凌晨。中国,酒泉。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点火升空,灼烈的火光在夜幕中犹如千万的舞者,托举起一颗名为“墨子号”的量子通信卫星。

一时间,众多重要的国际媒体,如BBC、《自然》《科学美国人》《华尔街日报》等争相报道了这一事件。 “墨子号”还登上了美国《科学》杂志封面,它从星空向地面发出两道光,好像两条长腿跨出一大步,象征着量子通信向实用迈进一大步。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的国家。

这一创举是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完成的。无数个日日夜夜,每一个团队成员对实验项目永不言弃的坚守、追求完美的付出,让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研制,为最终实现量子保密通信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开启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的大门,成为国际同行的标杆,实现了从“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时光倒回到1996年,潘建伟留学奥地利。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导师蔡林格教授时,被问及梦想是什么,他说“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27岁时参与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被《自然》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41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45岁,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7年被评为《自然》杂志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正是对中国梦的不懈追逐,让潘建伟和他的团队成为世界量子通信领域的领跑者。

很多人都很好奇,“墨子号”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世界第一颗量子卫星为什么叫“墨子号”?墨子是中国古代先哲,墨家学派创始人,其传世《墨子》记载着诸多科技论述,其中有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该实验指出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而是光学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潘建伟教授说:“卫星之名取自于我国科学家先贤,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们的文化自信,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开创性”文化基因。指南针、黑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诞生于古代中国。同时,诸如墨子、张衡、祖冲之、沈括等一大批活跃于各个科技领域的先贤们,创造出的璀璨的科技成果,成为中华民族的自信和骄傲。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明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多次言及青蒿素的发现与西晋葛洪的关系,并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自然》上发表的《青蒿素的发现一一中药的馈赠》一文中也讲到葛洪的处方给了她“灵感”。

古往今来,我们从未停止对科技的探索。而科技的发展,在于人们思维的转变,其根植于人类的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并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一、天光云影共徘徊

坚持文化自信是科技创新的人文胸襟。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已然融入民族的血脉,成为极具鲜明特色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传统文化中“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大格局,对于主导科技价值取向,激发科技思维水平,塑造科技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风正扬帆正当时,迈入新时代的九三学社将以“多元一体”为引擎,秉持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传承九三人品性、风骨的守正,激扬民主、科学的创新。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

坚持文化自信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动力。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在于“创新性发展”。四十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空前的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抉择和必由之路。改革就是除旧布新,就是开拓创新。它引领了人们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嬗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变革。

好风一霎为吹晴,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九三学社积极推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创新领域社会组织的合作,聚焦科技体制创新,服务科技人才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

坚持文化自信是科技创新的破茧自强。晚清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科学主义、工具理性主义与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民族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在分裂与融合中重塑。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西方科学范式遇到了当代困境,新的科技革命呼之欲出。中国文化引领下的系统科学范式,能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世界,必然破茧而出,成为科技革命的新旗手。

轻舞今朝双翅举,九三学社广大成员都在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历史上先后有5位“两弹一星”元勋,还有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有7位科学家曾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科技创新的繁荣兴盛,也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

新时代奋进的号角已经唱响,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重回世界舞台的中央。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天宫一号载人空间平台到嫦娥二号探月卫星,一大批九三学社的中青年科学家在科技前沿领域坚守文化自信, 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奋发有为,为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时光穿越千年,当先圣商汤站在山丘的篝火旁,慷慨激昂地向族人宣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开创性”文化基因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作者:丁婧,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