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优秀征文】建设生态常州,促进社会和谐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支社 董晓英
[摘要]生态常州建设首先是思想建设,主要方式是教育。要在全市营造生态伦理的观念,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城市规划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对环境承载能力进行长远的、宽裕的测算,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在生产过程中要把保护环境、控制和预防污染物落实到设计与制造的全过程,并加快资源开发及再生利用的研究和推广。要用系统工程的方式去运作,把市区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体系之中。
关键词:生态城市 生态伦理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系统工程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迅猛发展,其伟大最大成就为世人共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为人类做出了一个表率,中国人民从发展中得到的实惠难以尽述。然而,不容置疑,本应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却不容乐观。常州作为改革开放的明星城市,所形成的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在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人民创造了实际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好在常州的领导者具有战略眼光,常州的人民具有聪明智慧,在建设生态常州这一问题上已有共识,并在大力行动着。如何把美好的愿望变成科学的规划,把科学的规划变成有效的行动,把行动的成果变成可持续的成果?是急需研究和解答的课题。
生态城市是人、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形式。生态城市建设,其实是对人类自身发展中造成不和谐的现象补救。在今天,生态城市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是城市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上世纪80年代,俄国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1992年美国在加州伯克莱实施了生态城市计划。90年代初,江苏扬州积极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维护人类社会健康”的生态城市建设道路,一系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示范县的建立,使一个“生态扬州”初现雏形;海南省,积极培育生态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成为我国第一个生态省。 常州以及上海、天津、哈尔滨、扬州、成都、秦皇岛、唐山等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判断,并将是惠及千秋的功业。
然而,当前我国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思路、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还不够成熟,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需要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经济管理、工业技术、园林景观、文化教育等多学科视野去观察,更需要全体市民的提高认识、积极投入。
一 生态伦理教育
常州的生态城市建设首先是思想建设,主要方式是教育。在对全体市民进行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
马克思早在工业革命刚刚开始,人类的生存环境中还不乏青山绿野、蓝天碧水的年代,就告诫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负了我们。”到了今天,人们从自然界的“报复”中感受到了痛楚,生态伦理思想观念成逐步树立起来。生态伦理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不再是自然的、伦理的中心,把自然系统看作是一个有机体,人不过是这一系统的分子,非人类的存在物与人一样具有内在价值和生存权利。基于这种价值观,伦理学应从人与人的关系进一步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把其它存在物的利益纳入道德思考的范围,把生命联合体的利益作为道德的最终目标。澳大利亚悉尼市决定在城郊某地区兴建2000年奥运会体育场,后来发现该处是青蛙集中栖息的场地,有人提议让青蛙 “搬家”,但又担心它们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于是悉尼当局决定:为了这些小生灵,体育场别择它址。美国也曾发生过为了濒临灭绝的蜗达它鱼的生存而使水库工程下马的事情。
城市本身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我们”的“胜利”成果之一,由于人类不惜以破坏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进行开发利用,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到如今,在某些决策者眼里,高速公路、工业保税区、广播发射台、楼堂馆所以及各种休闲娱乐场所等,还是远比树林、草原、耕地、湖泊及各种野生动物等重要得多。在多数市民中,为了生活舒适,超额消费,使用方便,排场奢华等等而不惜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甚至破坏生态的做法比比皆是。而这些特征在我们的青少年中逾趋明显。
为了人类子孙后代的幸福和生存,我们必须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提高人们对保护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要使他们认识到环境,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认识环境保护与建设对人类健康、对国家和对民族繁荣的重要性,优化人类生存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的质量。提高青少年的环境道德水平,认识环境作为道德实体,它不仅有自身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本身的特征反作用于人类,促使人们去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他们明确,要让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必要美好的生存条件,人们必须尊重自然环境,尊重自然所固有的规律和特征。人们应尊重自然环境存在的价值,应该用人道主义的道德情感对待一切生物。在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还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懂得依赖、尊重及保护自然环境。
丹麦生态城市项目十分注重吸引学生参与,其绿色帐户和分配资源的生态参数和环境参数试验对象都选择了学校,在学生课程中加入生态课,甚至一些学校的所有课程设计都围绕生态城市主题,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与项目实施有关的培训,还在一所学校建立了旨在培养青少年儿童对生态城市感兴趣、增加相关知识的生态游乐场。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要在全市营造生态伦理的观念,提高广大市民的生存危机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形成保护环境与自然的思维方式。把生态伦理观纳入道德教育的范畴,把生态知识定位科学教育内容。充分开发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媒等资源,让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只有如此,才能为生态城市建设打下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 可持续发展规划
生态城市建设要从规划着手,规划是面向未来的,一个好的规划是让我们的后人从中享受到前人智慧和品格的恩惠,至少不要增加过重的偿付负担。规划要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了人类的代际关系,即这一代与后一代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再一次提到了人类的面前。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动;换言之,就是使发展成为在今天是现实的、合理的,同时又能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和子孙后代惟一的家园。地球生态系统是脆弱的,如果听任传统工业文明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摧残和破坏,人类将无家可归。 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协调人类的社会关系,便是追求人类社会的和平与进步。,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科学技术不应让人们误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把“人定胜天”推向极致,将使人类陷入生存困境。 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必须统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对环境的修复相平衡。 自由是对自然法则的遵从,受自然法则的约束。自由不是贪婪与放纵。人类有享受物质生活、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权利,但这权利只能限制在环境承载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一旦经济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时,要承认现实,限制速度,牺牲眼前利益,主动承担环境成本。
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就是要把生态目标作为上位的目标,对环境承载能力进行长远的、宽裕的测算,置于资源、财力、人力等因素的同等地位。
三 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城市和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等概念不同,要全面理解生态城市的概念。宏观上她至少包括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高效繁荣、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的内容。把城市培育成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生机勃勃、吸引力高的生态景观,打造成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技术,诱导一种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为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
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职能和性质以及城市的基本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及空间分布。因地制宜地按照生态学中的“共生”原理,通过企业之间以及工业、居民与生态亚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物质、能量的综合平衡。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系统的关系而建设的,它可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避免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森林被砍伐、湖泊被填埋等所造成的毁灭性损害。
循环经济理念目前正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循环经济理念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在生产过程中要把保护环境、控制和预防污染物落实到设计与制造的全过程,合理利用资源、能源,进行清洁化生产,减轻环境的污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求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减到最小,尽量采用物料和能源消耗少、废弃物少、对环境污染小的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提高资源合理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开发及再生利用的研究和推广,在城市区域内建立高效和谐的物流、能源供应网,实现物流的“闭路再循环”,重新确定“废物”的价值,开发“城市矿山”,减少污染源。
要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推进把环境保护引入价值观念。通过税、费和环境产权的手段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企业与自然的关系,配合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契约意识,以达到遏止环境滥用,促进公众和企业认识环境的使用价值、自然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支持功能,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的目的。
四 系统工程运作
生态城市建设不能局限于城市身甚或市区的建设,而是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包括环境责任。要把把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区域,城市与流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调整好,用系统工程的方式去运作。目前要突出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市区规模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城市之所以把人、居住场所、工作场所集中起来,无非是为提高效率的,然而市区过大,则降低了效率。并且造成了生态的极大破坏,人们难以享受到宁静、新鲜空气和蓝天白云。城市避灾救险的能力随之减弱。国外如墨西哥城,开罗,国内如北京、上海的建设都是教训。常州在“特大城市”的建设中,一定要避免“五环”、“六环”的密闭性建设格局,如果需要“特大”,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体系之中,在城区之间留下绿野、农田甚至森林、湿地,这样比在城市里建立的绿地、广场不知要好多少倍,同时把“绿化”由一项消耗变成一项产业。让城市人一小时内可达农村,农村人半小时内可达城市。在平时,有利于城乡文化教育的交流与互补,在战争、自然灾害等发生时,则有利于缓冲和避险。
二是,城市与周边区域同步建设。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间,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城市越发展,这种交换就越频繁,相互作用就越强。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繁荣,还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现在,不发达地区往往成为发达地区的“垃圾站”和资源供应地,使不发达地区不仅经济不发达,更成为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城市的边缘往往成了城市发展的牺牲品,这种状况一定要改观。环境的成本一定要显性化,只有让环境的消耗者承担比治理环境的成本略高的经济责任,这个社会才是公平的。
综之,生态城市的总体建设思想应该是:以城市生态伦理和系统工程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和公众教育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如是,常州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