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优秀征文】三十年产业集聚效应 看常州基地建设今朝
纺工支社 李毓英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回望慢慢长路,喜看改革开放三十年,展现的是一幅壮丽喜人的历史画卷。回顾常州科技创新历程,足迹坚实,成果丰硕,展望新的事业,任重道远,前程辉煌。我从2001年起在常州市科技局工作,至今仍在围绕常州市的科技工作及方针政策为企业科技发展工作服务,7年来亲眼目睹了常州市的科技经济发展状况,真是使人感叹不已。
对于我们知识分子来说:感受最深的是三十年来,我们亲历了国家科技发展的巨大变化,享受着科学春天带来的发展机遇,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国家实力和民族尊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温暖民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改变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对国家科技发展和各方面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州科技的发展也正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和政策环境中向前推进。三十年来,常州市委市府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座城市永葆活力的不竭源泉。认识到实施科技创新计划是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常州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进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特别是近十年来,各级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加大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2007年国家、省市三级政府给予企事业单位项目经费总额已达到1.3亿元。市委、市政府为了进一步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质态,从2004年开始,启动了常州高新技术产业“三倍增”计划,也就是高新技术产值每三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增三倍,2007年提前完成了这一计划,2008年又起动了第二轮高新技术“三倍增”计划,这一轮计划的目标更远更大。企业及各科技院所在三倍增计划的催化促进下,加强科技创新,加快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待续快速增长,现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下逐步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现在我就着重讲述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科技促经济,本世纪来,以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制药和能源及环保五大支柱产业及十五个高新技术产品群为核心的四大产业基地发展现状。
一、常州“三药”科技产业基地:
常州市新北区“三药”(医药、农药、兽药)科技产业基地是2000年8月被批准为江苏省首家省级“三药”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基地拥有“三药”及相关企业80余家,其中骨干企业11家,产值上亿元的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累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1项,完成省级科技项目57项,成功开发“三药”新品种42项,拥有海南霉素、硫酸依替火米星等国家一类新药2个,脂泰胶囊、氟康唑等二类新药近30 个。2007年“三药”及相关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73亿,出口创汇2.1亿美元,实现利税11亿元。
“三药”生产基地规模逐步扩大,以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农药企业为主的江边园区已初具形态,在长江塑料化工市场的物流平台上建立了“三药”产品贸易流通区,形成了常州“三药”科技产业基地研发、生产、流通相融的完整产业链。组建了以常州制药、常州四药、亚邦齐晖、方圆制药、三维研究所、中威药业、龙城药业、华达化工、伊思特化工、金海立化工等十余家企业共建共享科技信息平台。
医药行业是一个人才集聚的行业,为了充实企业的技术实力,企事业单位聘请相关专家及专业决策层的管理人员组建管理咨询机构;组织大学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进行项目对接、技术交流,走产学研相结合相结合的道路;引进国内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参与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培养“三药”高级人才。
二、常州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产业基地
常州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产业基地是国家科技部于2003年批准的唯一的国家级常州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产业基地。基地研发和生产能力几乎涵盖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装备的车体、转向架、交流传动控制系统、信号系统、城轨车辆用网络控制系统和中央故障系统以及车内装饰等整个系统。基地现在生产准高速内燃机机车和时速达270公里/小时的电动车组的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和工艺研究所,拥有国内最大的电磁兼容室的江苏省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生产城轨动力电源牵引整流变压器的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有曾经为我国第一列磁悬浮列车生产车体的常州依维柯客车有限公司,更有一大批能为生产轨道车辆配套的生产企业,它们的产品已在轨道车辆上广泛使用。
常州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产业基地现有企业51家,其中龙头骨干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资产总量超过150亿,拥有各类设备价值过80亿元。全基地现有职工215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超过5500人,占全部员工比例的20%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45亿元。
近几年来,基地企业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5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省级项目20项。已经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75只。基地现有相关科研院所12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11家、市级1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市级8家。
基地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企业间的有效整合,合理配置我市轨道交通产业的科技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与辐射作用,通过国际合作,与国外轨道交通知名公司开展技术与产业对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加快轨道车辆装备的装备国产化率,推动常州轨道交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常州新型涂料产业化基地
常州新型涂料产业化基地是科技部于2003年11月批准建立的、是我国首家以涂料产业命名的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基地确立了专业化、特色化、区域化、个性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
常州素有“工业作料之乡”的美誉,聚集了各类涂料生产企业280多家,经销商800多家。2006年全市涂料总产量已达6万吨,占全国涂料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其中新型涂料18万吨,占全国新型涂料产量的五分之一,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领头羊,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我市重要的新型涂料产业基地。
常州涂料从原材料、辅料、助剂至各类涂料产品应有尽有。高档民用涂料主要有光辉化工的硅丙、纯丙、苯丙乳胶涂料,江苏晨光的建筑外�τ梅�碳涂料、猴王涂料的闪光漆、裂纹漆、皮纹漆、星光漆及常州涂料院的高触变性建筑涂料。常州的专用涂料和功能涂料以常州汽车涂料一支独秀,江苏鸿业的厚膜型阴极电泳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常州柏鹤涂料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柏鹤”牌银镜漆被国家科技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环保总局评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卷材涂料在全国也有较大份额,江苏兰陵化工、江苏鸿业、海霸化工等钢卷材和铝材用涂料广泛应用于武钢、宝钢、沙钢等大型钢铁企业。超薄型钢结构件防火涂料由江苏兰陵、漂阳冶建等行业颇具名气和实力,江苏兰陵的防火涂料曾用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屋顶大型钢结构防火保护工程。兰陵化工的防腐涂料氯磺化聚乙烯防腐涂料填补了国内钢铁企业高炉用防腐涂料空白。
产业的集聚形成了常州涂料人才的集聚,据不完全统计,常州市涂料科技人员约占全国涂料科技人员的10%,从事化工涂料技术工作的大专以上学历科技人员近3000名,其中研究开发技术人员和专家1200多名。基地依托中化建常州涂料化工研究所和骨干企业,中化建常州涂料化工研究所是国内涂料研究和开发成立最早的研究单位,也是我市涂料研究龙头单位,拥有12个专业科研组,国家级涂料工程技术中心等一大批科技人才和设施条件。目前基地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3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0项,国家级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项目10项,部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39项,荣获15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基地还建设了国家涂料监督检验中心、全车涂料工业信息中心,全国涂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国涂料信息中心和中国化工学会涂料涂装专业委员会等技术服务体系,为涂料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常州输变电设备产业化基地
国家火炬计划常州输变电设备产业化基地于2007年8月批准建立,常州输变电设备产业覆盖面较广,已形成了以变压器整机及附件制造,配电开关及其他输配电控制设备制造、电线电缆制造三大板块为主体的输变电设备制造产业。常州输变电设备产业化基地的特点是产品门类多,规格全,产业链完整。
目前,全市输变电相关产品制造企业共有5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185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22个,产品技术国内领先,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常州东芝变压器有限公司的超高压、大容量变压器技术含量和新产品开发水平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常州西电变压器有限公司电压等级220Kv整流变压器国内首创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江苏上上电缆集团公司110Kv及以下高中压交联电缆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三位,辐射电缆产量占国内同类产品的三成,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110Kv电压等级变压器销售连续三年国内同类产品第一;莱尼(常州)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电线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
常州输变电设备产业化基地充分发挥人才、技术、资本、信息和政策的集聚效应,建设现代输变电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近年来,基地企业自办或与高校、研究院所共同组建的科研机构20多个,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19项,省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等83项。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形成了以高校、研究院所、核心骨干企业研发机构组成的技术开发中心8个。依托科技进步,打造区域产业品牌,使常州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现代化输变电特色产业基地,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以上四个常州市产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来常州经济科技发展的缩影,常州科技发展还有电子信息、软件、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等产业集聚的企业和产品。回顾三十年来科技改革与发展伟大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在于我们始终沿着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执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科技改革发展道路。我们坚信在不远的将来,常州一定会重现80年代要沿海地区的辉煌,成为江浙一带的明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