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九三学社先贤杨钟健院士的皮影情缘

发布时间:2024-07-2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团结报  浏览次数:
分享 | 字号变大 | 字号变小
全文约2040字 | 阅读需5分钟



精 彩 提 要

杨钟健(1897-1979),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杨钟健是陕西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龙潭堡人,古时这里是有名的“戏窝子”,早在两千年前这里就诞生了皮影,在唐代发展成了声情并茂的皮影戏,文献记载唐梨园专设“弄影戏班”,“击碗拨弦者皆自华州”,逢年过节民间交往均有皮影演唱。这一娱乐形式对杨钟健影响很大,在他的心中埋下了文化艺术的种子。除记录科研日记外,杨钟健平生还创作了诗词2000余首,出版游记散文4部。

图片


图片


杨钟健


图片
创作皮影戏《林则徐》


杨钟健出生于教育世家。其祖父杨耀海于辛亥革命前夕,在县城南郊创办起当地最早的现代学校雏形——蒙养学堂;父亲杨松轩在民国初期辞掉陕西省副议长一职,回乡创办了陕西百年名校——咸林中学,他的一些现代教育思想理念,被编写成快板诗体在皮影戏台上传唱。


少年时的杨钟健曾着迷于家乡的皮影戏,白天要上学,所以每当夜晚周边村里演出皮影,他必去观看。据杨钟健在回忆录中记述,他爱看戏学做人,对精忠报国、慷慨赴难的仁人志士诸如屈原、岳飞、文天祥、顾炎武、林则徐等民族英雄都十分崇拜,从小就树立起了爱国思想。当时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存亡堪忧,杨钟健一边看皮影戏,一边思考社会问题,自主学习创作了皮影戏《林则徐》,以宣扬抗夷禁烟、奋发图强、兴我中华的精神。剧本传出后,有班社尝试演唱,一时传为美谈。可惜年代久远,《林则徐》皮影戏本没有保存下来。


图片
早期华州皮影海外推介第一人


杨钟健1916年从陕西省立第三中学毕业,1917年赴北京大学预科学习,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专业。他曾作诗表明心迹,“天生我辈必有用,忍看神州半沉沦。指锥虽愧雕虫技,救亡亦存报效心。”在此期间,他关心国事,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和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本着科技教育救国想法,1923年冬,经老师李四光推荐,杨钟健赴德国留学。


到德国后,杨钟健补习了一段时间德文,于次年4月考入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随施洛塞教授、布罗里教授专攻古脊椎动物学。来到科技文化发达的德国,杨钟健感到“国为哀不扬,舌亦失自由。到处遭白眼,泪向天涯流”,但他很快发现欧洲人同样对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剪纸很感兴趣,比如德国诗人歌德。歌德曾在一个博览会上全力推介中国皮影戏,当时德国一线城市里以表演中国皮影为时髦。同学们知道杨钟健来自皮影的故乡中国,也新奇地提问,杨钟健均给予热情回答。


杨钟健在慕尼黑大学安顿下来后,立马给父亲杨松轩写信,要求邮寄一套“皮影戏人物及剪纸花样”。杨父接到儿子的书信时,正值家乡收麦农忙,到了端午节前两天才回信:“要影戏皮人一事,已托白瑞生代办,惟尚需时日耳。所剪花样先寄一张,俟后仍当续寄。”同时寄去家乡的土特产香椿、辣子面等。或许因为皮影要找人刻,或上工坊去买,一下子都做不出来,人们正忙着“三夏”;接着又是鄂豫陕军阀混战,镇嵩军围西安,到了第二年暮春,杨父才将挑选出来的成套皮影——戏剧人物精品及多种剪花寄往德国。杨钟健接到皮影后,课余与同学们分享,制作简易幕帐亮子,接上光源,操作影人,投影表演。同学们被神奇的光影所吸引,探讨其中的光学原理、人物造型、雕刻敷彩制作,询问演唱音乐、腔调、戏词、伴奏乐器,以及皮影与剪纸的艺术关系,杨钟健无意中进行了一次中国皮影知识普及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最后,他将这套皮影赠送给慕尼黑非常爱好中国皮影的友人,作为纪念。这也是华州皮影最早在德国民间由中国人直接交流的有史记载之一,杨钟健堪称早期华州皮影海外推介第一人。


图片
“我自小就爱皮影”


老年时期的杨钟健科考工作更加繁忙,但也没有忘记家乡的皮影。1962年秋,兼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的杨钟健仍坚守在考古科研一线工作,终于挤出时间回到陕西华州。当时在中共华县县委任通讯员的张书省负责接待工作。他回忆说,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刚过,杨钟健吃住并不讲究,用餐就在县委机关,不让开小灶,和普通干部一样,喝苞谷糁稀饭、吃面条馒头。杨钟健待人和蔼亲切,了解家乡的建设,有说有笑,听说晚上要看皮影戏,非常高兴,一扫参观奔波带来的疲惫,坚持不坐车,在领导同志的陪同下,步行三里多,来到西关街新华书店门前的空场上,看华州民间皮影团演出。露天场子摆着长条凳子,杨钟健到场后没有当即落座,而是直接走向皮影舞台,钻进幕帐亮子里,在后台问候各位老艺人,询问演出收益和皮影道具摆置情况。他还情不自禁地拿起一件皮影人物,靠着幕帐亮子模拟表演,一边摇晃影人比画,一边配音说:我自小就爱皮影!多少年啦,没看过咱华州的皮影戏,今晚终于可以一饱眼福了……


杨钟健80多岁高龄时,腿脚行动不便且身患疾病,但还继续坚持亲赴野外考察,重点研究中南地质和古脊椎动物、鱼类化石等科研项目,终因忙于工作抽不开身,直到1979年在京病逝,也没有回过家乡。但每当有陕西老乡来京看望他,杨钟健总会关心地询问家乡的发展变化,以及亲友故人的生活状况,并放段皮影戏,以此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图片

来源:《团结报》2024年7月11日第7版


作者:刘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