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懈的努力 辉煌的成绩
——建社65周年优秀社员马宏卫事迹
南京市委会
马宏卫,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长期从事农业新技术研究和推广,科技成绩斐然,近年来连得省市科技大奖,是我市九三学社成员中的杰出代表,现在南京市农委土肥站工作,为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辉煌成绩
马宏卫同志近10年来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农业部和省市的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累计增产粮食3.
二、艰苦探索
1996年,推广水稻旱育秧必须要有不同于水育秧科学的肥料配方,为了及时研制“水稻旱秧专用肥”,在做大量的田间肥料试验的同时,马宏卫同志在自己家的阳台上做盆栽试验,不分昼夜进行观察记载,迅速研制了“水稻旱秧专用肥”,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该肥显著减少了水稻旱育秧的黄化现象,极大促进了水稻旱育秧在全市的大面积推广。2006年,根据江苏省“绿色江苏”战略和南京市“人文绿都”目标的要求,该同志放弃了大部分休息日,反复查阅国内外资料,多次深入农户进行调查,并开展一系列的试验,最终研制开发了“苗木专用肥”,该肥2009年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显著减少了苗木的死苗现象。
三、海外留学
为了更好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科技,马宏卫同志利用晚上等点滴时间,重拾英语学习,经过艰苦拼搏,顺利通过了国家组织的出国英语考试。2009年5-11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作物与土壤学系留学6个月,学习了土壤肥料方面的国际先进的技术,对美国中南部有代表性的7个州的土壤磷钾丰缺指标体系和主要作物的磷钾施肥推荐进行了系统研究,撰写了“美国中南部土壤磷钾丰缺指标体系及其施肥推荐”论文,在留学期间还出席了美国土壤学会主办的2009年美国土壤学国际学术年会(匹兹堡),回国后获得南京市高层次留学人员。
四、博采众长
近年来,马宏卫同志与在宁的多位院士等高水平科学家进行合作,博采众长,迅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002-2004年,为了提高水稻氮肥施用的利用率,减少氮对水体(包括淡水湖和地下水)的污染,他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朱兆良院士合作,承担了南京市科技推广项目“稻田抑氨膜在南京市水稻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20024077),填补了国内空白。项目推广应用稻田抑氨膜180万亩,水稻增产6-13%,节氮10-20%,氮肥利用率提高6-10%,亩增收20-30元。同时减少了氮肥的农业面源污染。
2004-2006年,按照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的要求,针对每年大量秸秆被废弃,已成为农村空气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的问题,他与南京林业大学张齐生院士合作承担了江苏省科技推广项目“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新方法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BE2004307),探索了一种通过工业化经济有效地处理秸秆的新方法,使秸秆加工成商品有机肥和有机基质等产品大量归还到农田中,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有机生态农业的发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研制通过高温热解的方法制取农作物秸秆炭及秸秆醋液的设备,以及研制以秸秆炭、秸秆醋液为主要原料的系列产品,用于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等,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的高效、经济、环保的新方法。该项目通过了省级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项目使农民增收4800万元。
2002-2008年,他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明合作开展“绿色高效肥料的创制及其应用”,该项目在传统基于土壤肥力空间变异的单维肥料配方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了基于空间变异和时间变异的二维肥料配方技术。该技术利用土壤离子间的交互作用对传统配方技术中的空间因子进行改进,同时根据作物需肥规律控制养分的释放速率、释放时间和释放模式,融入时间因子,实现了更加精确的养分配方。该肥料配方技术包括水基原位反应成膜包衣技术、载体肥料技术、闭路循环流化包衣工艺和红外光声光谱在线检测技术以及系列相关配套技术,创制了系列绿色高效肥料,使得养分的供给更加符合作物需肥规律,并在水稻、蔬菜、花卉和苗木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项目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该项目成果已得到大规模的应用,节本增收总额5.1亿元。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既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氮排放量约9900吨/年,从而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该项目荣获了“201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五、服务农民
自2005年以来,马宏卫同志一直主持“南京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为种植大户和农民共讲课20余次,培训2600多人次,深入田头指导农民500多次,回答农民网络技术咨询200多次,回答电话技术咨询800多次。2007年获得“江苏省测土配方施肥先进个人”。
马宏卫同志目前担任江苏省土壤学会南京学组干事、南京农学会土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土壤肥料行业协会秘书长等学会职务。他也是南京市科技致富专家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