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认识地震,科学防震

发布时间:2019-07-2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一、地震基本常识
(一)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地面震动现象,主要是由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在我国地震是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灾害形式。
(二)地震的相关概念
1.纵波和横波
地震发生时,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的强烈冲击形成的。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能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横波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在震中附近,地震时地面总是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两者之间往往有短暂的时间间隔,这可能是逃生的良好时机。
2.震源、震中和震源深度
震源是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是引起能量释放的源头。
震中是震源正对着的地面。一般以震中所在地的名称命名地震名称,如汶川大地震说明震中就是在汶川。
震源深度是指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通常根据震源的深浅,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地震(深度为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深度在300千米以下)。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大约是10-20千米,属于浅源地震,所以破坏性巨大。
3.震级和烈度
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度量单位,通常用“里氏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高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多30倍。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如本次汶川地震的主震为8.0级,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一般地将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历史上震级最高纪录是1960年的智利8.9级大地震,它引发了20世纪最大的海啸。
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共划分为12度。本次汶川地震震中的烈度为11度,属于毁灭性破坏。一般地说,震级越大,距离震源越近,破坏就越大,烈度就大;反之亦然。另外,烈度的大小,还与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工程建筑质量等因素有关。
(三)地震的成因分类
1.构造地震
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地壳构造的突然变化,使岩层错动破裂而发生的震动叫构造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内部产生巨大的力,其在地壳单位面积上的力,叫地应力。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所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断裂错动,从而形成地震。全球90%以上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汶川地震就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中的一个断层上,是典型的构造地震,如图2所示。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地壳而引起的地面震动叫火山地震。这种地震在日本较多。
3.塌陷地震
由于岩层崩塌陷落而形成的地震。这种地震主要发生在石灰岩岩溶发育地区,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层中出现空洞并逐渐扩大,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引起地震。另外,由于地下开采矿石形成的巨大空洞,也有可能引起塌陷地震。
4.诱发地震
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叫诱发地震。如水库蓄水、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等可诱发地震,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如1962年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的6.4级地震,就是最大的水库地震之一。
二、地震的灾害特点
强烈地震的破坏性巨大,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会带来各种次生灾害,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突发性
地震一般是在平静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可以在几秒或几十秒的短暂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破坏。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了约24.2万人死亡,16.7万人伤残。截止至5月23日12时,汶川大地震已造成55740人遇难,292481人受伤,24960人失踪。
(二)成纵性
在一个区域,或者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后,为调整区域地应力场,或岩石破裂的延续活动,往往在某一时间段内地震活动连续、反复出现,常表现为出现多次余震,连续造成灾害,这一特点被称为地震的成纵性。如截止至5月23日12时,汶川大地震已发生了4级以上余震175次,余震的危害很大,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等惨剧。
(三)关联性
强烈地震不仅可以直接造成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和人员的伤亡,而且往往引发一系列相关联的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破坏。如由地震灾害诱发的火灾、水灾、毒气和化学药品的泄漏污染,以及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还有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次生灾害等等。汶川地震发生在山区,加之降雨较多,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随处可见,并且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不仅淹没土地,而且对下游地区构成很大的威胁。另外,地震对人们的心灵会造成巨大创伤,会带来许多心理疾病,这个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地震的分布特征
(一) 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
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呈现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特点。如果在一个时间段内发生地震的频次高、强度大,形成地震活跃期;而下一个时间段则是地应力聚集、积累阶段,因此发生地震的频次相对低、强度小,为地震平静期。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就处于一个活跃期,进入2008年以来已经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即1月9日在西藏改则县发生了6.9级地震,3月21日在新疆于田发生了7.2级地震。
(三) 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
地震的地理分布受地质构造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规律,最明显的是成带性,即形成地震带,它们主要位于板块交界处。如图3,全球有两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这是一条地震多且强烈的地震带,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全部的深源地震都发生在这里;二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是一条横跨亚欧大陆,包括非洲的一部分,大致呈东西方向的地震带,由于这一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上,所以常造成很大的灾害。
中国位于上述两大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本次汶川地震就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更具体地看,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武都-马边地震带,如图4所示。
四、地震的监测与预报
地震的监测与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有些地震发生前是有预兆的,尤其是大地震发生之前,人们可以借助于仪器的观测,发现地球内部和表面的物理、化学等微观的异常变化,也可能直接观察到自然界的大量异常现象,这些都是地震预报工作的基础。
(一)地震前兆监测
我国东汉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地震仪。目前,对地震的观测主要是通过各种仪器、仪表进行,我国大陆上共有1000多个地震监测点。根据地震仪可以测定地面震动大小、发震时刻和地点,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几分钟就测出了震级大小与震中的位置。精密仪器可以观测地壳微小变化,监测大地电场、磁场、重力场和地温的异常变化,以及观测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成份与气体含量、水温等异常变化,从而获得地震前兆信息,这些属于微观的前兆。
另外,地震前可能出现动物、地声、地光、水位水质等异常变化的现象,这些异常被称为宏观前兆,能够成为临震预报的重要依据。如唐山大地震前就发生过许多前兆现象。
关于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民间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二)地震预报
预报地震决不是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迄今为止,人类唯一成功的震前预报就是1975年的海城-营口7.3级地震。地震预报只有能够做到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准确,才有实用性,政府权威部门才会向公众发出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可分为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与临震预报。中、长期预报是一种地震趋势的估计,虽然不能指出地震发生的确切时间,但对工程建设及工业、交通部署有重要意义。短期预报是指预报几天到半个月内将要发生的地震。临震预报是指预报24小时内即将发生的地震。大地震之前要做出临震预报,主要有两个依据,一个是动物的宏观异常,二是有丰富的前震活动,比如小地震频发。地震工作者认为,这次汶川地震既没有动物的宏观异常活动,也没有任何前震活动;但民间流传,当地有些水库、河流水位骤降,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痴呆不动,实际上这些反常现象,可能就是地震前兆,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
五、地震灾难中的自救
发生破坏性地震时,从地面开始震动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几秒到几十秒种的时间。作为个人,需要在瞬间作出判断,冷静地采取对策。以下是可供参考的自救措施。
(1)如果你正在用火、用电,迅速关闭火源或电源。
(2)如果你正在楼房,迅速离开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躲避,一般不要跳楼。
(3)如果你正在平房,迅速以较低的姿势躲到坚固的家具旁或紧挨墙根,注意保护头部,并用衣物捂住口鼻,隔挡呛人的灰尘。
(4)如果你正在户外,要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桥梁、高压电线及化工设施。
(5)如果你正在工作场所,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办公家具旁。
(6)如果你正在车站、剧院、商店、地铁等公共场所,就地择物(排椅、柜架、桌凳等)躲藏,切忌夺路乱逃。
(7)如果你正在教室上课,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上,则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8)如果你已被掩埋,要克服恐惧心理,坚定生存信念,自谋脱险策略。如不能自行脱险时,要保持镇静,挣脱手脚,捂住口鼻,防止被灰尘窒息;要设法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创造生存空间;要减少体力消耗,不要大声呼叫,可用石块等敲击物体,设法与外界联系;要搜寻水和食品,延续生命,静待救援

机关支社 朱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