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关于新时期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0-04-2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 字号变大 | 字号变小

 

关于新时期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思考
       ——参加江苏省多党合作理论研修班体会
程 红
 
参加江苏省委统战部组织的多党合作理论研修班以来,通过对《多党合作政治制度》、《政府工作报告要点解读》、《领导能力建设》、《组织与协调》等课程的学习和实地参观,我对当前民主政治的发展形势有了更清醒地认识,对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的内涵有了更深刻地了解,结合深入思考,对新时期多党合作政治制度得出几点浅显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经过60年的实践检验,充分显现了多党合作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证明了它是符合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现阶段,我国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正推动着民主政治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何更好地完善多党合作制度,进一步构建和谐党际关系,充分调动广大民主党派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参政议政和监督工作的效能,是我们当前应予以关注的问题。
一、为何要坚持实行多党合作制度
没有民主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多党合作制度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较之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一些国家的一党制,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独特的个性与优点。
1、维护了民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中国是一个多党派、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界别、不同群体的性质、利益诉求各不相同。通过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形式,在合作协商的政治架构内,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成员能够有序参与政治,充分反映社情民意,表达利益诉求。同时,由中国共产党统一代表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又能够在各方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很好地把握“少数利益服从多数利益、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关系,有效维护全民族整体利益的一致性。
2、保证了施政方针政策的延续性。这一制度是各政党组织形式多样性和目标方向一致性的统一,参政的各民主党派能够在基本政治理念和重大施政方针上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保持共识,有效地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集中统一的意志。从而有效避免了两党、多党竞争制度下产生的政策多变、反复和不稳定情况,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3、确保了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随着非中共人士进入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干部职务,各方面人才纷纷汇聚到各级政府管理核心层,干部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有效增强了各级党政机关的活力和综合素质。广大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参政议政过程中,将协商合作与互相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扬合作、参与、协商、包容的精神,进一步确保了各项政策、制度和决策部署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如何与中共合作共事,发挥民主党派成员的作用
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健康发展与政党、国家、社会的组织形式、相互关系及其科学化水平,政党的价值体系的确立及其社会认同程度,政党领导集团的素质水平等紧密相关。作为与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应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参政议政的水平,与共产党合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激发参政议政热情,努力实现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执政党的建设主导着民主党派作用的发挥。为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优势作用,中共必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力度,支持和鼓励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实践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营造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各民主党派也要加强参政议政的工作机制建设。比如,建立参政议政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参政议政档案管理制度、参政议政成果评估制度、参政议政绩效奖惩制度等,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有序进行和收到实效。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中国政党必须正视这个问题,用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共同努力。
  
2、加强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利益整合、协调功能,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政党价值体系建设,重要的是把握价值导向的方向,增强价值导向的能力。现阶段中国社会,价值多元、利益分化已成为不容回避的不和谐之起因。如果各种社会利益间的关系不能得到很好协调,那些利益不能得到合理实现的利益群体的不满情绪就会积累起来,就会产生政治不服从、消极态度和对政府政策不满的消极情绪,甚至成为不稳定政治的发动者。因此,我们还需要共同作出努力,不断去清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地扩大和谐因素。各民主党派应注重提高价值导向能力,努力构建与执政党目标一致的参政党价值体系,努力将各种政治资源、不同的利益和要求联系起来,吸收并同化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中。要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并把这种思想的力量转化为现实力量的理论上的科学化和传导上的成功;要做好组织发展和培养工作,注意吸收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并具有利益整合和表达的政治品质与政治技能的人才;要通过政党目标的动员力、政党理论的感染力、政党行为的带动力以及政党事实的说服力,将方向不同、利益各异的社会力量引导到执政党设定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轨道上来,进而将其发展成、提升为执政党基本价值的追随者和实践者。
 
 3、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参政党素质,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一个现代化中的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而政党力量的大小,则取决于政党的素质水平。在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中国,民主党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发挥的大小和素质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中共执政党,也取决于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作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智囊集团,各民主党派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参政党素质。在思想建设中,要努力提高成员的参政党意识和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以其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洞察政治运行中的各种反制度因素,以其高水平的预测能力和决策能力向执政党提出正确的判断和政策主张;在组织建设中,要保持发扬民主党派自身特色,不断提高组织整合能力。使社会上业己存在和不断分化出来的不同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本能的力量提升到社会责任的力量,将自发的力量特别是反制度的力量调整为自觉有益的建设性力量,使社会分散的利益、不同的民意转化成政治共识和国家主张,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总之,各民主党派只要坚持与中共肝胆相照,充分发挥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独特作用,使执政党和参政党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就一定能够共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得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