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照在戈壁滩上――记九三学社社员、无锡妇幼保健院“最美援疆医生”张霞
发布时间:2019-07-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她,叫张霞,是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专攻疑难重症的专家;她,还有一个名字,叫“温暖和蔼的‘玛曼’”,这是新疆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女性同胞们对她的亲切称呼。
2014年早春,当西部边陲阿合奇那片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仍在严寒中沉睡时,张霞和她的第八批援疆医疗队已悄然走进了这座边境小城。精湛的医疗技术,昂扬的工作激情,良好的职业素养……张霞他们的到来,给这座4.3万人、医疗资源极度薄弱的小城带来了暖意,不仅使医疗技术有了保障,更让无数的农牧民病患者看到了希望,犹如清晨灿烂的朝霞,缕缕霞光温暖着大地,这片古老、辽阔的土地仿佛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孕妇心目中的守护神
“这位经验丰富的产科专家用她的爱心和技术保住了一个个柯族产妇的生命,保住了一个个孩子的母亲,保住了一个个柯族家庭。”当地群众这么评价着张霞。
从江南水乡走来,张霞在8个月的援疆生活中,以精湛的医技,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一如既往的敬业态度,不仅成功地完成了 80余例大小型手术,帮助近百位危重患者康复,诠释了“医者仁心”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也赢得了他人的掌声。
在阿合奇县人民医院,张霞被任命为妇产科主任。
阿合奇农牧民以放牧为主,普遍文化程度低,医疗条件差,交通又落后,对优生优育没太多概念。张霞在耐心解答、仔细接待每位患者过程中,不忘给她们灌输着优生优育的理念。
每天,她从普通的产前咨询、产检到危重孕产妇的抢救,总忙得一丝不苟。每次手术结束后,无论多晚,她总要到病房认真观察术后病人。每天早交班后,也总能看见她带着帽子、口罩给手术患者换药的忙碌身影。8小时上班时间之外,无论深夜,还是黎明,只要一接到电话,她10分钟内肯定会出现在患者面前,将一个个大出血病人从死神手里挽救回来,让一个个难产产妇母子平安。
2014年2月26日凌晨1点,一名临产妈妈遭遇难产,张霞接到电话后,二话没说,立刻从宿舍赶到县医院,与当地医务人员密切配合、顺利实施剖腹产手术,最终一名8斤多重的女婴呱呱坠地。
在援疆的240个日日夜夜里,这样的场景对张霞来说其实再普通不过了。
2014年11月28日下午,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那天傍晚7点多,一个名叫夏尔古丽·马坎孕33周的孕妇大出血,被送到县城医院。张霞立即检查后发现,孕妇胎盘前置,血色素只有74g/L!必须马上手术,否则会危机生命!张霞唯一的念头。但当医院告知患者手术需转往条件较好的阿克苏医院时,却因患者家境贫困无法承担,被患者拒绝了。看着大出血不止的年轻孕妇,看着焦急又无奈的家属,张霞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终,她果断地决定亲自给患者做剖宫产手术。经过几个小时的奋力抢救,张霞与另外两名医生冒着风险,给患者做了剖宫产手术。一个重2000G的早产女婴成功地分娩出来!整个手术中,张霞展示了她娴熟而又精湛的技术:胎盘粘连导致剥离面活动性出血,她不仅迅速用导尿管环扎子宫下段,同时还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再行子宫B-lynch缝合,并以最快的速度止血,保全了子宫。凌晨时分,当看到母亲平安时,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了医院。第二天早餐,尽管是休息时间,张霞还是顶着零下14摄氏度的严寒,冒着大雪,赶往医院探望夏尔古丽·马坎母女俩,关切地询问情况,了解夜间病情,并亲自给患者换了药,指导护士开展后续的治疗和护理。
回忆起这段事,张霞说:“病人才30岁,第一胎,又是早产,万一孩子有意外怎么办,这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用尽我所有的办法,尽快地止住出血,保留子宫,保住患者的生命。”
同事眼中的热心大姐
“张主任来到阿合奇的这些日子里,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看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平时躺在书上的字‘活了’起来,她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真想诚心道一句‘辛苦了’。”县城医院姓潘的医生如是说。
在同行援疆同事们心目中,张霞永远都是热心的姐姐。
援疆队员中,她最年长,也是唯一的女性。阿合奇地处高寒山区,与四季宜人的江南气候形成强烈的鲜明对比。“这里的条件还是挺艰苦的,和想象中的差距明显,特别是夏天,体会到了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天气热得发烫,井水却冷得彻骨”。援疆的同事们曾这么评价阿合奇的天气。面对艰苦、恶劣的气候,一些同事常水土不服、身体不适。张霞总会关切地询问,总不忘嘘寒问暖,不停地给他们打气,在这支由市人民医院、二院、三院、四院和妇幼保健院等多个医院医生组成的特殊队伍里,她始终在温暖着别人。
在阿合奇县人民医院里,张霞给当地同事们最深刻的印象是特别亲切、踏实、言辞朴素,喜欢帮助别人。
每天的例行查房是医院里年轻医生和护士们的最爱,也是张霞主任的最爱。在一片愉悦、欢乐的氛围中,张霞结合病例,从病例诊断,到治疗原则、方法等,循循善诱,不仅让年轻医生提高了诊断处理能力和水平,也使得病人的治疗计划更加精准化、系统化、前沿化。
更多的时候,张霞这位年轻医生心目中的大姐姐,更像是严谨的“大家长”。县城医院年轻医生最期盼的是,就是能与张霞主任进行“师徒结对”活动。这是一项旨在更好、更快地培养素质高、业务尖、能力强的临床医技骨干的活动。张霞主动地与两名年轻医生签订了“师徒合同”,并作为自己临床传帮带的对象。本着“诚心教、热心帮、全心带”的理念,她悉心指导她们,从最基本的疾病诊断处理、病历书写到三基理论、无菌概念、手术基本操作要点,从体格检查到病历书写,从明确诊断到合理用药,从打结、缝线到手术要点,凡是她们没掌握的技能,她都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地传授之。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每当看到年轻医生在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间取得了些许进步,她总显得特别开心。
在县城医院,至今,仍传着这么个故事:医院里原先有一半以上的医技师不会使用产钳。张霞知道后,每次上台操作,都一遍又一遍地给助手认真讲解产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即使是其他医技师,凡是看到不会使用的,她都忍不住要示范,要亲自教会。几天后,在她的传授下,科室里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能熟练用产钳了。从此,彻底结束了阿合奇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医技师不会使用产钳的历史。
农牧民口中的和蔼“玛曼”
“让我们打心眼里感到佩服的不仅是她的技术,更主要的是她对我们柯族妇女的爱心,把柯族妇女的生命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至今,提起张霞主任,有人这样夸奖着。
“玛曼”,柯语中代表专家的意思,用来形容在某一领域技术过硬、德高望重的人。在阿合奇,张霞,这位从太湖边走来的女子成了农牧民口中令人尊敬的和蔼、温暖的“玛曼”。
每逢周六、周日休息时间,张霞显得特别忙碌。除了为县医院年轻医生传授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外,她还亲自到阿合奇五乡、两场、一镇,以及县属牧业点开展送医下乡温暖农牧民。在妇幼保健站、乡镇的巴扎门诊,乃至贫困、边远地区,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在妇幼保健站,她忙着为保健站和来自乡镇的医护人员传授妇女保健知识;在巴扎门诊,她认真地为前来看病的农牧民问诊,耐心地询问病情,仔细地提出治疗方案和建议;在贫困边远地区,她走村串户,为行动不便的孕产妇体检,免去了她们的途中劳顿。她还为农牧民送去了健康知识,疾病预防知识,方便了无数的农牧民,让他们真真切切地在家门口享受了优质的医疗服务。
8个月来,她先后共参加巴扎门诊20多次,到60多个贫困和边缘地区孕产妇家中送医送药。
一位从未做过产检的妇女在体检中发现患有二度宫颈炎,不适合怀孕。张霞和她的同事们对她进行了跟踪检查。在成功治愈后,这名妇女生了一个健健康康的女儿。一家人高兴地给女婴取名阿克·布比。这家人告诉张霞他们,阿克·布比的就是‘平安幸福’的意思。张霞笑了,真心地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小布比”在阿合奇健康地降临。(本文刊登于2月17日《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