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记九三学社社员、无锡市海联舰船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飚

发布时间:2019-07-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飚,是一个很张扬的词,表示风度大,速度快。拥有如此张扬名字的人,却未必有旁人看得见的张扬,戴飚先生就是典型之一:每次九三学社例会,他总是悄无声息地选一个角落位置,有时被大家推到前排就坐,基本也是安静不语;轮到他做东道主,一桌子人欢欣喜悦地闹到掀翻,他也只是在一边略带羞涩地咧着嘴笑;一群人出行游玩,走着走着他会不见踪影;集体讨论决议,他常常也就几个字我支持,颇具斯巴达风范。
如同他的为人处事之道,作为民营企业家的戴飚先生,也总是显得这般低调。无锡是我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曾经风云人物此起彼伏,但有多少人能把名字镌刻在时间的磨盘上,留下一份自己的传奇呢?貌似纳言的戴飚先生和他1994年创办的海联舰船有限公司,默默有力地行进在时代的潮流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或许这就是他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家训下成长的孝者
他,是一个家训下成长的孝者。
戴飚先生出生于无锡东北塘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他的记忆里,家庭经济条件差,一个月也吃不上一次肉,还有6亩地的农活等着干。父母虽然没有显赫的家世,却秉持着朴素传统的教育理念。从小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在戴飚眼里只有舍的概念。
幸运的是他拥有一个优秀的父亲。这位父亲读书不多,但勤于自学,不仅担当过代课老师,还成了生产队的农技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凭小小一个弹簧零件,自己办起了加工厂,成为日后燎原中国乡镇集体企业的先锋队红帽子社队企业之一。小小年纪的戴飚对父亲的弹簧厂满怀好奇,帮助好母亲做完农活家务活后,就跟在父亲后面观察,彼时所谓的工厂三四个人,但戴飚注意到了,无论什么时候,吃穿住用,父亲总是把好的留给自己的同伴和来访的客人,哪怕自家锅里都紧得揭不开,哪怕借钱,父亲也决不怠慢同伴和来访的客人。在那个时期,无论赚多少钱,都属于集体,并不因为你给集体赚得多就可以多拿多分。但戴飚在父亲的脸上却从来没看到抱怨,这份深刻的记忆随着自身的成长和企业的成长,也让他不知不觉地刻上了父亲为人做事的习惯。回忆起这段往事,戴飚先生平淡但难抑自豪地说那几个工人可不是无锡本地人,现在他们还在公司里呢,他们算是最早的一批新无锡人啦。
在戴飚先生眼里,最了不起的不是不甘平淡的父亲,而是始终严谨的母亲。无论父亲冒出什么样的念头折腾,母亲永无怨言地站在父亲身后,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还默默地承担起厂里的琐碎后勤事务,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富裕充足,母亲未曾有半点骄奢,至今,母亲还是坚持天天到公司,一如当年支持自己的丈夫般地默默站到儿子的身后,审视着犄角旮旯里的疏忽。戴飚记忆犹深的关于母亲的一个场景是,当年弱冠的他遵从父亲的安排独身北上,奔波一个多月带着骄人的业绩归家,父亲无比激动,母亲却一如既往的冷静,并用坚定的眼神看着他,说了一句男孩子就该如此。
戴飚先生对父母的敬爱孝顺并未止于自己的父母,而是化成他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对慈善事业的追求。从家乡东北塘到遥远的贵州,都有他捐助的困难家庭和贫困学生;他还为全区农村娱乐生活购买了一年的电影轮放;今年家乡小学新建,他再次捐赠50万,面对孩子们,他说能为你们做点什么,我很满足。
 
21岁出道的黑马
他,是一匹21岁出道的黑马。
年幼时戴飚曾经是个优秀的乖孩子,但是随着长大,就象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书越读越无趣,于是便早早地到了一家企业谋生活。21岁那年,父亲把他叫到身边,说儿子,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干!戴飚即时辞退了原来的工作,从此开始真正的创业生涯。
那一年是1991年,父亲已经把弹簧厂变成了船舶舾装件厂,但是业务却不愠不火,每年的销售额始终徘徊在10万元。原因是体制不清,管理纠结。父亲的心里有了新的谋划,他需要一个最得力贴心的助手和臂膀,母亲说我们的儿子值得信任。恰逢山东烟台有个行业会,父亲让他去看看,练练眼。母亲给他的鞋底藏好1000元现金,拿出一套昂贵的西装,准备了简单的替换衣服,就凭着一封介绍信,带好公司产品的样本和注明供销科长的名片,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小伙子戴飚启程了。
烟台会议简单,但是有人提供一个信息,营口和威海可能有业务需求。他给家里挂了个电话,先去了营口,直冲公司领导办公室,庆幸的是这家公司的老板是一位东北汉子,非但没有把这个毛头小伙赶出去,听完他的一番自我介绍,还给了赞许,顺利签单并热情地把他带回家款待。如此轻松拿下第一单,戴飚踌躇满志奔赴威海。威海公司老总是位深沉的长者,业务商谈中,给他出了一道题——把报价的明细列出来。这其实深深考倒了他,那时,还没有手机等便利的通讯设施,时间又有限,根本无法向远在无锡的父亲咨询求助,在谈判桌上苦思冥想很久,也没能把自己报出的价对等出相应的明细项目,甚至报价的一半都没凑满,对方拍拍他的肩小伙子,除了胆量,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于是由对方拍板定价并要求以最完美的质量交货,被上了一课的他赶紧应诺,并迄今不变质量的承诺。这位长者提供了另一条业务信息,深受鼓舞的戴飚给家里挂了第二个电话,就奔赴一个叫石岛的小镇,这次他不再蛮冲,先打听了对方私人地址,备好礼物彬彬有礼拜访,再到公司开展业务洽谈,经过了远比上一次更艰难的谈判,拿下了第三份可观的订单。
短短十几天,奔波几地,经历了三轮意味深长的谈判,签下公司一年的订单额度,瞬间令一个初出茅庐的楞青头成长为一个颇具经验的营销高手,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戴飚先生回忆自己的起步,却是满心感叹,不能忘怀自己谈判桌上曾经的窘迫,庆幸遇到的都是好人贵人。
 
潜行于大海的巨匠
他,是一名潜行于大海的巨匠。
经过一年的刻苦打磨后,父亲告诉他现在你要尝试独立1992年,戴飚带着自己签下的一份7万元订单,开始另起炉灶。1995年,注册资金仅为14万的公司接下了一笔79万的订单,事业的雄心卡在资金的瓶颈口,父亲离开原来公司,开始和他再次并肩作战,在父亲的声誉协助下,很快筹集到30万流转资金,良好的运作,使得企业由此跨上一个新的平台,蒸蒸日上。
1996年,戴飚先生和父亲携手把企业更名为无锡市海联舰船附件有限公司,为自己为公司定下了这样的标语弘扬海联精神,创新、创业、立志把海联做大、做强、做优,圆海联腾飞之梦。公司初期由父亲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坐镇管理,而他担任副总经理,充分发挥自己营销的特长与能力,和父亲一起开始全面拓展市场。随着父亲的年迈,戴飚自2009年起开始全面执掌公司管理,十几年的辛勤努力使得企业实现了军品、民品、外贸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进入前三。
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起步时租用的8间蚕室,到1998年建厂10亩,2004年再建厂区50亩,2005年又收购了53.8亩进行扩建、改建,2007年第三期厂区扩建工程开工,占地120亩,目前形成新老厂区共占地200多亩的规模,建筑面积达38000平方米,内部绿化面积达38%,四季常青、四季花香。员工队伍从当年几个人发展到近三百人,不断引进科技人才,招收和培养工程技术人员,集中10%的人力资源从事研究开发,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占到30%2010年单(双)扇气密、风雨密防火门产品列为江苏省火炬计划,评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并列为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创新基金项目。2011年公司被评定为无锡市高新技术企业。
在海联员工眼里的戴总,是一个果敢的人:办事果断,观念创新、勇闯市场、不断开拓客户;不惜重金引进科技人才,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大胆改革,破除家属制管理模式;注重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事无巨细,赏罚分明。在公司入口有两个大宣传板,整齐张贴着公司的文件与各项通告,大到总规章执行,小到某员工义务出勤的奖励,令人回味。
 
 
几十年来,和中国航海事业并肩齐驱的海联公司,就象一艘默默航行在大海的轮船,远离人群,不为人瞩目,但是他的身影却遍布无数中外船舰。在戴飚先生看来,父亲永远是海联公司实至名归的船长,而他只是一个合格的大副。对他来说,学习,是一个企业家始终要保持的姿态:在他的办公室里,至今仍藏着一墙的柏庐治家格言,书法端正有力,简朴大方,成为喧嚣尘世中保持深幽的砝码;而道义,是一个企业家始终要面临的责任,爱护员工,履行社会责任,这些对他来说都是职责使然。我们衷心地希望戴飚先生和他的海联公司,在大浪淘沙的乡镇民营企业发展大潮中,继续越走越稳,越走越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