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楷模吴小庆
近期,由导演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正在全国各地热映,影片勾起了许多人对唐山大地震的回忆。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两天,由100 多名医生组成的江苏医疗队是第一个抵达震中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当年,队里有3人荣膺“唐山丰南地震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代表”,其中一名是来自无锡的医生,他叫吴小庆。那一年,市中医院的骨科医生吴小庆才二十二岁,工作刚满两年。34年过去,年近花甲的他已成为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对前往唐山抗震救灾的那段经历仍记忆犹新。
“你们是毛主席派来的救命恩人啊”
1976年7月28日一早,吴小庆像往常一样到单位上班。上班半小时后,他就接到院办通知:马上回家拿换洗衣服,一小时后到市卫生局集合。“至于到哪里去、干什么、去多久,都没有讲。”吴小庆说,集合了才知道,中央要他们马上出发前往唐山抗震救灾。于是,无锡的30多名医生匆匆与江苏医疗队会合后,在傍晚坐火车前往北京。医疗队到北京后换乘军用卡车,满载医疗用品快速挺进唐山。“往北走逐渐进入震区,一进震区,满眼废墟,路边都是断手断脚的伤员。”吴小庆回忆说,没有经历过地震的他毫无思想准备,见到后很吃惊。两天后的下午,他所在的小分队到达震中地带的唐山丰润县。这时,他们才知道江苏医疗队是第一个抵达的抗震救灾医疗队。而让吴小庆印象深刻的是,当地公社党委书记紧紧握住他们的手,泪流满面地说:“你们是毛主席派来的救命恩人啊!”
每天逼自己吃两个生大蒜杀菌
一到丰润县已经震塌的公社医疗站,吴小庆立即投入到抢救伤员的工作中。接骨、挂水、开刀,不分昼夜工作的吴小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抢救!抢救!抢救!”与此同时,医疗队进驻的消息在当地传得很快,很多人推着独轮车往医疗站赶,帐篷内外躺满伤员。带去的医用夹板早已用完,吴小庆因地制宜,随手找来几块小木板,用斧子削平,用布一包,成了一副中医小夹板。由于环境恶劣,当地苍蝇满天飞,吴小庆每天逼自己吃两个生大蒜杀菌消毒。忘我救援让吴小庆好几天都来不及刮胡子,也没时间和地方可以洗澡。伤员们渐渐记住了这个留着胡子的接骨医生,一有状况,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说:“找那个小胡子大夫。”经过20多天的抗震救灾,医疗队开始撤离唐山,吴小庆却留了下来。原来,因为表现出色,他和两名队友荣获“唐山丰南地震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代表”,要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会议。1976年9月1日,吴小庆等医疗队先进代表回到南京,受到了省领导的亲切接见。第二天新华日报刊登的照片上,一朵大红花戴在吴小庆胸前,七尺男儿激动得热泪盈眶。
谈新电影想看又不忍心看
回锡后,吴小庆又开始救治从唐山转到无锡的伤员,并和唐山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据统计,1976年无锡市共派出210名医疗卫生队员奔赴唐山地震现场,并撤空锡城多家医院和疗养院,收治唐山伤病员412名。
1983年,吴小庆被分到当时的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一干就是27年。27年来,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辞辛苦,默默奉献着。近日,一名患有心脏病的中年病人在吴小庆的医治下康复出院。出院前,这名病人来到吴小庆面前,感激地说:“吴主任,我不知道怎么谢你,我给你鞠个躬吧。”这一幕让吴小庆回想起在唐山的时候,有一位小女孩扶着关节脱位的母亲来找他医治,治好后,母女俩当即跪下,连声感谢。吴小庆觉得,“当医生,就是要无私奉献,全心全意看好病人的病,跟病人保持融洽的关系。”
对于正在放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吴小庆还没时间去看,他说,“有时候很想去看,有时候又不太忍心去看。”在吴小庆心里,唐山大地震是一个巨大的伤口,即使愈合了,再回想起那一幕幕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的情景时,内心还是会隐隐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