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20年,我与无锡高新区共成长

发布时间:2019-07-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998年7月,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我,从首都北京来到无锡这座江南陌生的城市,来到无锡高新区这片涌动着激情和梦想的热土,开始了我与无锡,与无锡高新区不解的情缘。20年,也许不算长,但对无锡高新区来说,却是历经沧海桑田、跨越式发展变革的20年。2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能有几个?这20年,我把青春我把奋斗、我把热情、我把爱、我把一切的一切献给了这片挚爱的土地。20年后的我,也从一个怀揣梦想的小青年变成了历经打磨、早生华发、感慨良多的中年男。抚今追昔,峥嵘岁月。20年,是我与高新区共同成长的20年,已然成为光荣的历史,成为展望下一个征程的新起点。
今天的高新区,是交通融汇的原点。高新区如今的交通,20年前的我是绝对无法想象的。当年的我,从无锡火车站到旺庄路,只有一条30路公交车,时间间隔半小时以上。如今到高新区的各条道路少说也有十几条,通往高新区各个方向的公交车达到20条线路以上,每天上下班时间,数十万人流随着公交、自驾车辆来往于高新区与市区各个角落。更不用说四通八达的城际高铁、苏南航空枢纽、高速公路了,每天将数万各路商界精英等人员带到高新区或送往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快捷方便的交通使人员流、信息流、商业交往通畅无阻,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今天的高新区,是产业发展的高地。走在高新区的大道上,举目四望,道路旁都是漂亮的外资企业和创新创业载体大楼,今天的高新区已经成为无锡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外开放的高地,科技创新的高地。如今的高新区,集聚各类企业6000多家,其中外资企业1900多家,世界500强项目120多个,累计吸引外资500亿美元。科技创新创业活跃,科技企业总数达到1600家以上,培育了尚德太阳能等众多的创业典型,无锡530计划。新兴产业在这里不断崛起,国家发展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感知中国”的中心在这里,全国集成电路的重镇在这里,SK海力士、华虹半导体等行业巨头引领产业集聚。软件外包、生物医药、互联网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新兴产业的生力军。保姆式服务、系统优惠的政策、创新要素的集聚,也让高新区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沃土,成为全市530计划、东方硅谷计划和太湖人才计划最重要的板块。高新区以全市4.8%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全市1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近20%的一般预算收入、35%左右的到位外资和5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
今天的高新区,是安居乐业的家园。20年前的高新区所辖旺庄、硕放两镇,人口不过10万左右。经过几次的区划调整,扩展至今天的六个街道,常住人口35万人左右,加上在新区工作的市区人口及外来人口,居民及产业人才达到65万多人,这其中40余万均是高新区企业吸纳的各路人才。人才来了,各类住宅一栋栋拔地而起,餐饮、休闲、文化、体育等生活服务业发展了,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也同步而起,随着高新区产城融合进程的不断加快,功能和形态上更像是个工作生活的地方了。每年引进7000名以上大学生、500人以上高层次人才、200多位的外籍人才。人才兴事业兴,多年的积累使高新区成为全市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各路人才带来了国际化的理念、多变时尚的潮流和时新多样生活方式,也让高新区崛起为一座创新型、服务型、国际化科技新城!
今天的高新区,正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时代大潮中的无锡高新区的沧桑巨变、辉煌成就的书写虽汗牛充栋也难以概全。回望高新区的昨天,她已完成了以外延式扩张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特征的一次创业;经历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提速和国际竞争加剧,开始了以内涵式发展和创新驱动为特征的“二次创业”。迄今为止,无锡高新区累计获得了28个各类国家级品牌或基地称号, 包括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如今,无锡高新区已经进入“二次创业”新时期,面临新内涵赋予、新路径选择的战略转折。站在新起点上,无锡高新区将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到2020年,无锡高新区将建设成为产业更集聚、结构更合理、竞争优势更明显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无锡高新区20年的发展进步,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思想解放的伟大实践,更是创新发展的伟大篇章,数十万人见证、参与了无锡高新区的昨天、今天的发展传奇。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为高新区一次创业、二次创业的见证者、参与者,虽不是什么位居高位的大人物,干的也是具体平凡的工作,但我也是怀揣梦想,满怀激情,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前行,实践着个人成长、区域发展的不懈追求和实现国家政治理想的持续求索。
区域快速发展的推动者。回看20年的职业生涯,最核心的就是人才工作。高新区是以产业招商引资贯穿至今,产业发展是龙头,但最终要推动产业发展的是人,是各类各层次掌握技能的人才。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围绕产业发展和开发区各项建设引进、培育和服务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从不会到熟悉,到成为一个不算专家的专家,凝结着我的苦恼、我的热情、我的求索、我的辛勤和汗水;从市场招聘管理、高级人才顾问、劳务派遣管理、科技人才发展,几乎把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岗位做了个遍,不敢说乐在其中,但也是肩负责任、勤勉踏实,对的起供养我的单位、对得起服务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数万张不同的面孔。期间,高新区不同时期的人才发展规划、人才政策也都留下我的无法抹去的痕迹,虽不完美,但也在当时的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作用。高新区优良的营商环境和高效的工作效率,得益于特殊的体制,但更重要的是一群有理念、有热情、有实践的干部队伍。幸运的是,我通过多年热情的参与和持续的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方法,为高新区招聘了近200位中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才,这些人才有归国留学生,也有来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丰富经验者,也有来自全国众多知名高校的莘莘学子,看着他们一批批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看到他们快速成长为各条战线上的专家和越来越大的领导时,看着高新区地图不断的充实、看着高新区一天天一年年越来越美的样子,有时候我也会失落甚至觉得委屈,但涌入心头更多的是身为服务者或伯乐的开心、自豪以及来自于他们尊重的欣慰。有时我觉得,我的工作就像是一根杠杆,通过引进和服务人才,成为翘起高新区各行各业快速发展、创新发展的加速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也不断地学习和成长,逐步地成长为一个基层的干部,虽不显赫,亦不埋怨与后悔,也许这是最好的安排,让更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承担大任何尝不是对区域发展的更好贡献!
区域民主政治建设的参与者。虽出身寒微,但我很欣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很喜欢无锡东林党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统,文科出身的我通过学习历史,深深地知道我们国家近现代的充满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更深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得来不易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扮演的宏伟角色,因此我真诚拥护历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没有加入中共而选择了九三学社民主党派,我觉得我还不够优秀,同时执政党队伍人才济济,不缺我一个。我从内心觉得,作为民主党派的我可能比作为共产党员的我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多年的沉淀思考后, 2007年我最终加入九三学社,组织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和发展空间,2008年就承担起高新区基层委员会的副主委的重任,到如今的主委,一路走来,是我对党派民主与科学宗旨的高度认同,是我与社员同心同德、同心协力、建我九三家园的辛勤与汗水,也是我与社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参政议政、服务发展的努力贡献。高新区统战部门从无到有,高新区政协人大从无到有,虽是形势发展使然,但也离不开民主党派的一致努力。作为民主党派基层主委,2016年我成为新吴区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的常任委员,与6名党派政协委员一道积极致力于高新区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各项工作,在应有的场合有力地发出了属于我们九三学社人的声音,高新区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有7个民主党派的推动和贡献,也有作为九三学社一员的我的付出与努力。我骄傲,我是九三学社人;我也骄傲,高新区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点点滴滴的进步,也有属于我们的一份。
自我人生实践的探索者。按我个人的理解,人生就是处理好与人、婚姻、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在高新区工作的20年,我逐步地融入了这个城市,爱上了这个人杰地灵、环境优美的好地方。在这里,我娶妻生子组建了家庭,虽说不上幸福圆满,倒也是身体力行,努力地扮演好自己作为晚辈、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角色,让自身家庭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小小单元而奋斗着;在这里,我结交了一大批真诚可靠的朋友,相互扶持,相互理解,为个人、为家庭、为社会贡献着正的能量;在这里,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我,努力关爱人情冷暖,努力关注社会发展动脉,努力践行社会道德,努力履行社会责任,力所能及奉献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让社会更和谐,让社会更进步,让社会更光明。人生是篇大文章,做好这篇文章实属不易。我是有很多缺点的,更是渺小的个体,回望20年前的理想与抱负,从如今的现况来看,远不是一个成功者,甚或是相当程度上的失败者。无力也罢,缺憾也罢,自身修养、悟性不高,努力不够,实属必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当继续而求索!
无锡高新区和我个人的成长进步,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进步的一个小小的缩影。高新区发展的20年,我个人艰苦成长的20年,是时代带给区域、带给社会、带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好的礼物!这是最好的时代,我相信,有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道路正确了,战略对路了,加上勤劳智慧、团结一心的人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