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九三学社科学讲坛——江南艺术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2-05-07  作者:金图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 字号变大 | 字号变小

4月14日,九三学社科学讲坛特邀九三学社社员、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郑闻做客金图讲坛,云端开讲《江南艺术的“前世今生”》。


1.jpg


5.jpg


3.jpg


4.jpg

    

本期讲座立足于长江中下游江南地域的艺术文脉,带大家一同回望此地群星荟萃的艺术历史与艺术现象,重温20世纪初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颜文樑等中国艺术先驱对于中国艺术现代化和现代美术教育作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探讨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建设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演变再造的多种可能与现状。

郑馆长在讲座中谈到,从时间维度而言,今天的艺术创作者与学者需要面对两个大的系统。一是已经发生的、存在于历史中的艺术传统,另一个就是正在发生的、鲜活生动的当代艺术系统。这两者都极其丰富,包含着审美、人文、历史、甚至科技的多重信息。艺术工作则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极高的敏锐度与感知力,才能发掘出其中最有价值的线索。主讲人认为,对于今天的中国艺术,今天的江南艺术,唯有一方面深入历史传统与艺术文脉,另一方面又拥有当代眼光与国际视野,才能创造出属于21世纪的崭新的中国艺术。

我们今天身处的城市南京,正是明清以来日渐成为经济文化中心的“江南”地域的核心城市之一。“江南”作为一个超出单纯地理概念的艺术现象与文化力量,在历史上经过数次“再造”。东晋时代京洛士族南迁,将中原文化带到了建康,南北文化交汇融合,重新塑造了江南文化。明代以来,江南地域成为帝国经济的重心,江南文化意识随之自然崛起。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中国江南地域也出现了艺术高峰与全盛时代,在如今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这一长江下游的广大区域,出现了历史性的“画派”争鸣——“松江派”、“华亭派”、“吴门派”、“新安派”、“黄山派”、“姑熟派”“虞山派”、“金陵派”等等,在16世纪末的江南艺术版图上遍地开花。而文征明、沈周、唐寅,清代民国以来的“扬州八怪”、“海派”、吴昌硕、傅抱石等名人名派也都为大众所熟知。

明代代表人物之一董其昌提出的绘画理论“南北宗”论,更是超越了绘画本体,进入宏观文化比较的范畴,其崇南贬北的论调,无形中也是对“江南”文化的一次“再造”与宣扬。也是有史以来一次对以“文人画”与“文人精神”为代表的“江南文化”进行的一次策略性书写。讲座将探讨分析历史中的江南文化所提供的士人精神、符号系统、审美传统在当代是如何演变,又如何在更大的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中发挥魅力。

历代江南艺术所呈现的,是一种连绵不断的士人气质与艺术精神。从明清到民国,从新中国到改革开放,从“扬州八怪”到“海上画派”,从龚贤到傅抱石,从任伯年的《酸寒尉像》到苏天赐的《黑衣少女》,从20世纪初的“天马会”、“决澜社”到20世纪末的“85美术新潮”,从林风眠的“为艺术战”到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从陈逸飞的《攻占总统府》、《黄河颂》等到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从林散之到王冬龄,等等。在这一艺术史的当代演进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仔细比较尚扬的《董其昌计划》与周春芽的《瘦西湖春色》,朱伟的《黄公望》古代画家肖像系列与毛焰的《李小山》等当代文人肖像系列,或是感受梁绍基用蚕丝制作的《自然系列》与汤国用植物纤维制作的《大江东去》等等。

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这二者之间的交流、对撞、融合、发展,始终是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界最核心的议题之一。时至今日,我们仍旧感动于近百年前林风眠先生提出的“为艺术战”,也仍旧钦佩大半个世纪前潘天寿先生提出的“双峰论”。今天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绘画等案头艺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型装置、综合材料、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等新的样式都在不断兴起,艺术领域的研究与创造工作,意味着更加频繁的国际交流与艺术展示。如何继承并转化我们优秀的艺术传统,用国际化的艺术语言,将其置身于国际艺术界的现场,把我们的中国文化艺术推出去,也是我们这代人所需要面对的重要时代课题,才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世纪的璀璨文化。

来源:金陵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