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齐头并进――记九三学社社员、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蒋勋
他,30岁博士毕业;31岁获得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32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3岁被评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34岁获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C类),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35岁入选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被评江苏省教学名师。他就是我们今天的访谈主角——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蒋勋。
初次认识蒋勋,是2013年冬,我和他同一批加入九三学社。在新社员的介绍中,得知他刚博士毕业不久,在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让我突发兴趣的是他的专业——情报学,这是研究什么呢?这也是这次访谈我们首先切入的话题。
追随自己的心
蒋勋从小酷爱动手,家中的电动飞机、电视机都被他多次拆装。1999年高考那年,家里极力希望他报考医生,而他自己执著于能动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缘巧合,他那年高考成绩627分(当年的理科一本546分),他所报考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当年的江苏录取分631分,最终他被第二志愿无锡轻工大学录取。如今说起此事,他坦言“当时跟父母确实有些赌气,要么读最好的医科大学,要么随自己的心愿”,如果当年第二志愿也填报医学的话,如今的人生轨迹完全不同。在大学的四年时光里,他沉迷于自己的专业,大学毕业后,他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继续追随他的心愿。
同学们的“蒋哥”
博士毕业后,他来到了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不仅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并始终担任着班主任工作,更是每年担任了南京地区招生工作组的组长。
当被问起他缘于何故如此投入在学生工作中,他坦率地回答“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尤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更是我们衣食父母。”大部分认识蒋勋的学生不是从他的课堂开始,而是当他们还在高中的时候就认识了蒋勋。他告诉我,在学校里但凡见他称呼“蒋哥”的,都是他负责招进来的,后来学生中传开了,他当班主任的班级和授课的班级都喊他“蒋哥”,于是“蒋哥”就成了他在学校标签。他觉得学生喊他“蒋哥”更亲切,能把亲情融入师生关系,也更有利于教学、学生、招生工作的深入展开。
教学是教师的第一标签
“教学绝不仅仅是上课,前期的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做教案,甚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就业顶岗指导这系列工作都是教学”,他跟我说起了关于教学的认识,并谈起了一个故事,“曾经近距离听毕飞宇说起《推拿》的创作动机,每天写作到很晚,写得时候很兴奋,停下来却全身累,就经常去隔壁的盲人推拿按摩。有次,推拿完要下楼回家了,突然停电了,不敢下楼梯。推拿的那个师傅搀着毕飞宇的手,顺利的走下楼梯。”经常形容我们老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对知识的探讨进程中,何尝又不是学生燃烧自己,照亮我们呢?谁长谁短不能一概而论,确切的说,应该是教学相长。
教学是本 科研是根
“高职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学生从专科读到本科,高职教师不能比本科教师在专业方面弱”交谈中,他从教学说到了科研“一堂课上好易,一门课上好不容易,需要教师持续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并不断解答点燃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有干活”,“而干活的凝练成形是教师深入进行了科学研究才可能出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始终铭记,教师是我们的本,科研是我们的根,丢了根忘了本,那根本就不是一个高校教师。
蒋勋到无锡城市学院工作五年,这五年里第一作者发表了CSSCI论文12篇,SSCI论文2篇,包括MIS QUARTERLY(影响因子5.384)。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江苏省社科基金2项,获省部级领导批示2件,完成的2份专报信息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采用,国家规划办接受《成果要报》1件。
采访结束,坐上他的车顺路回家,他的车载音乐放的是阿宝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很好奇问他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他说“就爱这曲风,平时K歌时最爱唱这首”。采访的过程,他留个了我阳光、好学、亲近,有些“呆”的印象,此刻又觉得这阳光男孩原来还是个“重口味的麦霸”……
忠心祝愿蒋勋能一直维持好这样的好心态,不断在高校教师的岗位上放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