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探秘脊柱的微观世界――记九三学社社员、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徐瑞生

发布时间:2016-12-0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 字号变大 | 字号变小

 

在无锡九三的千余名社员中,有两个隔行隔山的社员因为共同的爱好——喜欢探索精细的微观世界成为了好朋友: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宜兴紫砂传人顾治培先生,喜欢将微雕技艺融入到紫砂壶制作中,创造出惟妙惟肖的蟋蟀壶,并享誉紫砂界的紫砂工艺美术大师;另一个则是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的骨科主任——徐瑞生,喜欢在人体的微观世界雕琢美,擅长在放大10倍的椎间孔镜下对病变的椎管进行精雕细琢,游刃有余地把手术做成艺术。紫砂微雕世界确实传神吸引人,而探究人体脊柱的微观世界却让人感到好奇。带着几分神秘感,笔者约到了徐瑞生主任,一睹了他刀下微观世界的奥秘,聆听了他悬壶济世路上的故事。
 
在微观世界创造美
会做颈椎、腰椎这些高风险手术,在无锡市级医院骨科医生中也许不算什么,但是能够在此基础上追求精雕细刻,创伤越做越小,手术越做越精,用不伤元气的“钥匙孔”内镜手术代替原先的大手术,让年老体弱的腰椎、颈椎、老年骨折病人也能够承受手术,这样的骨科医生就不多了。徐瑞生和他的团队做到了!他们率先在无锡市开展了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将脊柱外科推向了内镜时代。
椎间孔镜被誉为脊柱外科的腹腔镜,手术只需要一个7mm的微小切口,然后将带有高清摄像头的椎间孔镜放到神经和椎间盘处,在屏幕上清楚显示每个压迫神经的病灶后,再通过微创器械摘除病灶,解除神经压迫。整个手术只需1个小时,而缝合也仅仅一针。病人的感受是:这样的手术效果好,康复快,而且还不伤元气。
与传统的脊柱外科手术相比,椎间孔镜技术难在手术的感觉和操作技巧。人体的椎管里面是碰不得、伤不得的脊髓、神经根和血管组织。学习椎间孔镜技术,既不能套用腹腔镜、胸腔镜的操作技巧,又不能照搬脊柱大手术的经验。因此,在“钥匙孔”中做微创手术对习惯了“大切口显露”的骨科医生显得尤为困难。正因如此,椎间孔镜微创技术即使国内条件较好的医院也是寥寥无几。
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徐瑞生和他的团队医生们凭借练就的扎实基本功,丰厚的脊柱疾病诊断治疗知识,尤其是对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操作要领、并发症防范办法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掌握,成功地实施了无锡市第一例7mm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手术现场,他们思路清晰、操作熟练,动作不紧不慢、有张有弛,俨然像做过多台椎间孔镜手术的“老医生”们。
第一例、第十例、第一百例,很快,他们的技艺领跑省内同行,进入国内一流阵营。越来越多的周边地区病人慕名而来就诊。更巧的是,今年的患者中有10多名来自各个医院的医生,因为了解、信任,他们在自己得了腰椎间盘疾病后,主动选择了徐瑞生主任,选择了他的手术。
 
在求知领域书写勤
在徐瑞生身上,这个毕业于上海长征医院的医学博士,顶着一大堆的头衔: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南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拥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和科研项目。
长期致力于医学研究的徐瑞生总给人温文尔雅、学者风范的感觉。2008年椎间孔镜刚诞生之际,凭借对新知识异常的敏锐感,他隐隐觉得这种微创手术将是骨科、脊柱外科未来发展的方向,于是,他下定了决心要尽早掌握这一技术。
在充分了解椎间孔镜总体情况后,在洞悉特色微创手术做法后,他开始了椎间孔镜知识的充分积累。随后,他成功地申请了省政府公派留学奖学金,并远赴德国的脊柱外科中心进行专项技术的研修。
到德国,刚一下飞机,时差还没有完全适应,徐瑞生就赶到脊柱外科中心报到,进入病房,抓紧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向几位教授学了起来。几天下来,他不仅很快适应了这边的生活,熟悉了这里的环境,也对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每天,他泡在医院的时间长达10个小时;每次查房、门诊,他对病人总多关照几句。他的勤奋、认真,在诊疗过程中展露出的扎实理论知识、骨科基本功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让几位教授刮目相看。他们破例地让这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亚裔医生走上了手术台直接参与到他们的手术。在短短的2个月,徐瑞生很快就掌握了椎间孔镜微创手术的真谛。
回国后,为了更加成熟地开展椎间孔镜微创手术,徐瑞生带领着他的团队开始做精心的准备。
他亲自牵头成立了攻关小组,要求医生、护士和技师每个人都必须充分掌握技术要领后再接触病人。他安排每个医生周六、周日赴南京医科大学,要求他们在解剖标本上不断操练,熟悉镜头下的图像、进行椎间孔镜的模拟操作,熟悉训练显微镜下的手感和手眼的配合。带着执着,徐瑞生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不在乎被福尔马林刺激得眼睛通红、鼻子呼哧;不在乎炎炎夏日里的挥汗如雨,只能够相互蹭蹭脸上的汗珠;不在乎冽冽寒冬手脚僵硬,只能够跺脚取暖;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训练,他们穿上手术衣后经常不顾饥饿地连续训练5、6个小时,到结束时才发觉腰酸背疼,浑身僵硬得走路都摇摇摆摆;多少次,火车站站台上深更半夜还出现着他们的身影。
经过半年的刻苦训练,当他们发现椎间孔镜下的眼——手配合越来越得心应手时,模拟手术后的一个个标本就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展现在他们面前。一种学有所成的满足感将他们所有的苦和累都驱散到了九霄云外。
                
在探索路上奉献爱
这项手术的成功并没有让徐瑞生就此满足。徐瑞生发现,不少老年人患有腰椎管狭窄症,却又因年老体弱不适合做大手术,只好长年忍受腰腿痛的折磨。而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成功,启发了徐瑞生开始探索将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挺进到这一领域。
然而,和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椎管狭窄症在镜头下遇到不是软软的椎间盘,而是硬如磐石的骨刺、小关节。但取出这些骨性增生物、解除神经的压迫不是件容易的事,尽管国际上有成功的案例。为此,他们又进行了反复的训练,并改进了关键器械的设计,研发了一整套适合在细长的通道内进行磨、凿、钻、咬操作的专门器械。最终,经过反复的试验和改进,终于迈出关键的一步:借助这些新器械和外科医生的精细手感,他能够在狭小的通道中精准地磨去坚硬的骨赘,同时在尖锐的环锯齿刚刚抵达神经表面时,立即停止前进,避免神经的损伤。这一技术攻克了椎间孔镜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难题,同步于国际先进水平。
在他们的帮助下,100多例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椎间孔镜手术得以成功完成。从此,他们彻底告别了腰腿痛的困扰,一个个重新挺直了腰杆,实现了走出家门去旅行,大好河山随性玩的心愿。
新技术的成功随之而来的是工作量大幅增加。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医疗质量,也没有让医生护士感觉特别累。原来,这获益于徐瑞生从德国医院带回来的另一个医院管理经验“KISS原则”:keep it so simple,即化繁为简,让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将椎间孔镜手术这个复杂的4级手术(按照手术难度,最高级别的是4级),通过分工合作、明确职责,每个人都熟练掌握自己的操作,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后,整个手术过程就像流水线一样高效、高质量地运转起来。科主任只需要总体掌控,这种科学的管理保证了高强度工作的完成和每一例手术的医疗质量。
历时数载执着追求微创之梦,徐瑞生博士和他的骨科团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老年人骨折的微创手术方面,终于取得3项国家专利。如今,他们可以自豪地和上海北京医学院校的同行们站在了同一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