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前到幕后――记九三学社社员、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技术管理部经理匡逸强
匡逸强,现为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技术管理部经理。帅气、阳光、斯文,这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乐观、豁达、开朗,这是他的自我评价;企业老员工眼中讨人喜欢的小匡,年轻员工心中那个始终业务精湛、工作踏实、励志有为、待人热情的模范哥哥,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在旁人看来,这个80后的小伙身上还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气质,太多的荣誉让他显得比同龄人更加成熟:连续三年被评为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优秀科技管理员、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管理工作者、中国机械造工艺协会优秀工艺师奖、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无锡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五届无锡惠山区十大优秀青年。
一个有责任、爱岗敬业的技术男
翻开匡逸强的简历,看着一行行的简历,脑子里不禁蹦出“技术男”几个字: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曾任职于江阴恒通法兰管件制造有限公司、江苏大华不锈钢制造有限公司、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等多家技术型企业工作……
回忆起自己的这些经历,他笑着说,自己就是一个技术型的工匠。
2005年7月,他任职于江阴恒通法兰管件制造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公司法兰管件的制造工艺研究工作,产品涉及材料、冲压、锻造、机械加工、热处理、特种工艺、理化检测等技术领域。面对陌生的一切,他不断学习、请教、实践、再学习、再请教、再实践……每天,从早上8点直到凌晨时分,他要与公司各类人员打交道,从一线车间的操作工、质量检验员到有经验的技术骨干、上层管理负责人。
小荷才露尖尖角。很快,他不仅适应了角色的转换,出色地完成工作,通过自己的探索,他还为公司建立了各类法兰系列型号产品系列标准化工艺,直接节约了成本近800多万元。而这对一般刚毕业的新人来说,想都不曾想到。
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对产品工艺的准确把握,对本职工作的满腔热情,这些让他在短短的三年不到时间里,很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工艺主管,也为后期成为全面负责公司工艺工作铺好路。他被企业上级部门江苏新华发展集团评为集团先进工作者。
然而,对匡逸强来说,更重要的是,在自己职业生涯起步时,他很幸运地找到了通向成功的试金石:责任、勤奋、敬业。
一个敢担当、攻坚克难的开拓者
2008年3月,匡逸强加入了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上海电气(集团)重点建设的国有控股上市企业,公司主营业务为透平叶片和航空锻件的工艺研发、制造、销售,是目前国内领先、全球最大的透平叶片专业制造企业,为大容量高参数超临界火电汽轮机、核电汽轮机、燃气轮机、航空航天发动机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装备提供核心关键零部件的配套。
加入公司后,他先后担任着技术中心综合办主任、技术中心综合管理部副部长、技术中心技术管理部高级经理等职务,负责企业的科技战略与规划管理、科研平台建设与科技项目管理、产学研、知识产权、标准化、科技情报、科技人才培养与人才激励等诸多工作。
为此,他比以前更加忙碌了,也比以前思考得更多了。他发现,作为国有控股企业,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的管理能力很薄弱,十多年来几乎没有承担过国家、省级科技项目和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项,知识产权数量几乎为零,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连续多年没有增长。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大环境下,匡逸强反复地思考这个问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到底从哪里来。他分析国内外企业创新的理论、实践案例,通过一番摸索后,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科技管理这一领域,他坚信依靠科技管理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在企业高层的支持下,他制定了系统性的科技管理规划,内容涉及知识产权、科技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科技项目管理、科技战略与规划……,制定了与规划目标实施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在他的多番努力下,这个一直处于科技管理薄弱状态的大企业开始慢慢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
首先,创新载体层级得到了突破。不仅获得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能源大型涡轮叶片研发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 2015年公司技术中心评价成绩还在全国1098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排名第169位、江苏省排名第14位。
其次,知识产权管理得到了突破。建立了有效的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了知识产权零的突破,申请了专利328项(发明专利215项),授权专利122项(发明专利67项),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论文250余篇,企业主持和参与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4项,获得了工信部“工业企业知识产权培育试点企业”、“江苏省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企业”等诸多称号。
同时,科技项目和奖项数量、层次得到了突破。在他的带动下,公司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项目等国家级课题22项、省级科技项目15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19项、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品13项,公司获得了全国首批“百强制造工艺创新基地”企业、全国科技创新先进企业、江苏省首批“创新型企业”、无锡市十佳科技创新型企业等,为企业争取各级专项资金和科技节税达1.2亿元。
另外,他主持编制了《公司“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家能源大型涡轮叶片研发中心“十二五”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其中部分规划内容被列入国家能源“十二五”科技规划,从根本上建立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突破了自主培育高端专业技术人才零的瓶颈,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热情,先后培养了研究员级高工3人、省(部、集团、全国行业)级专业技术人才25人。
这段经历,对刚30出头的匡逸强来说,让他的科技管理道路走得更加踏实、从容、自信;他学会了担当、坚韧、拓新;他的职业人生也变得更加丰厚、饱满。
一个乐奉献、励志有为的幕后人
在旁人看来,从幕后到台前,是华丽的转身;而从台前走向幕后,则多了几分落寞。而匡逸强却觉得,幕后工作则更能修养生性,体现一个人的境界。
在一项项科技成果、荣誉面前,科技管理是幕后工作,科技管理人员成了无名英雄,甚至他们享受的薪酬、待遇都要比一般科研人员要低。对此,匡逸强抱着平和、豁达、乐观的心态。他常说,一个人的价值,除了经济价值,更要突出他的社会价值,特别很多工作,有时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在科技管理岗位上,他自己都记不清曾经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曾经放弃过多少个本应休息的假期,曾经多少次为了工作放弃了对家人的责任和义务。对此,他毫无怨言。
2011年夏天,公司承担了一项国家科技项目,需要中期检查。不巧的是,他的妻子也刚刚在医院生完小孩。在这个最需要他照顾的时候,由于项目检查时间非常紧迫,作为该项目管理人的他,为了完成这项紧急工作,他责无旁贷地牺牲了宝贵的时间。白天,他在单位收集资料;晚上,他在医院一边照顾妻儿一边加班完成汇报内容的编制;结束后,他立刻赶往北京汇报。事后回想起来,他内疚地对妻子说:“不是这个工作只有我能做,而是我不能把我的工作推给别人。”
至今,凡与他共事过的同事、上级、下级,凡与他有业务往来的公司部门、上级部门、相关政府行业部门,对他的评价是,他的工作又好又快。
凭着这样一份态度,在短短的几年里,他在业内同行中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业内同行,一提起他,便高度评价他为我国科技管理领域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而今,有过奋斗、收获过鲜花、赢得了掌声的他,对工作、对人生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敬业、担当是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珍惜自己的工作,怀着知足、感恩、努力的态度,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把工作当成一种使命,将崇高的理想、奋斗的目标化之为强劲的动力,默默奉献,默默付出。
感恩、奉献、励志,这始终是匡逸强职业人生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