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家园的安全 为了大地的丰收
无锡市惠山区是太湖流域有名的洼涝地带,全区有65%的国土面积属于低洼地区,是靠圩来保证防汛安全的,就是这样一个地势低洼地区,自1991年以来居然没有发生过一次洪涝灾害,数百公里圩堤也没出现过一处险情。提起惠山区防洪保安工作取得的成就,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九三学社社员,惠山区水利农机局副局长顾鹤鸣,在惠山区人们都赞誉他为惠山大禹、在世张勃。
立场治水 保卫家园
1963年9月,顾鹤鸣生于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无锡市查桥乡。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足,水利设施标准较低,江南地区每年夏秋季节都会暴发洪涝灾害,农民辛苦大半年的劳动成果经常要打水漂,致使农民的生活十分困难。多次亲身经历了家乡频繁的旱涝灾害,在幼年顾鹤鸣的意识中便埋下了立志治水的信念,确立保卫家园安全、保障大地丰收的人生目标。1980年9月,顾鹤鸣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江苏省农学院农田水利专业,1984年7月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无锡县水利农机局工作,成为一名从事专门治水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一干就是26年。26年来,他参与了无锡县、锡山市,直到后来的惠山区范围内几乎所有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技术监督工作,足迹踏遍无锡县村村寨寨和田野阡陌,每一个圩区、每一条河道、每一块农田、每一孔涵洞、每一碇石桥、每一座抽水站闸都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26年来,顾鹤鸣始终践行“治水保家,水利为民”的誓言,兢兢业业地坚守在农田水利工作第一线,为全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农业的丰产丰收,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深入实践 锻炼技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农田水利工作者而言,具体的工作实践比书本知识更为重要,更为可靠,更为适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学毕业生还十分稀少,尤其是能够分到县级水利农机部门的就更少,很多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都被领导当成宝贝,安排在比较清闲的工作岗位上,顾鹤鸣也不例外。但是,由于清闲的岗位离水利太远、离农田太远、离实践太远,无法实现他“治水保安、水利为民”的理想,工作不久,顾鹤鸣就找到领导,软磨硬泡坚持要求到业务部门去工作,考虑到他的专业对口,领导安排他负责全县水利工程的现场技术指导、监督工作。他愉快地接受了领导的安排,克服了自身困难,经常几个月时间和水利施工人员一起吃住在工地,没有具体作息时间,也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什么时间需要工作、什么时间适合工作,就立即投入到工作之中,面临简陋的条件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他没有任何怨言,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向施工人员学习,利用在一线工作的机会, 进行了无锡县原有水利工程设施使用效益调查,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也掌握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很快他就掌握了水利农田建设的绝大部分工程技术,掌握了全县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也全面掌握了水的特性,在总结前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他大胆改进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提出了“圩口闸规划布局”“双拼闸门在无锡县的应用”和“启闭设备应用”等农田水利工程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效的节约了水利工程建设成本,提高了防洪排涝能力,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科学 大胆创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水利现代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治水已经成为农田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经历了长期水利工作实践,顾鹤鸣深知科技水利的重要性。1997年10月,已经是锡山市水利局水利科长的顾鹤鸣,毅然报考了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在职研究生,经过两年时间的刻苦努力,终于取得了水利工程硕士学位,也因此增强了他科学治水内功。2001年,顾鹤鸣担任了惠山区水利局副局长,主管全区水利工程技术工作,他着手开始科学治水的实践,按照科学治水的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根据惠山区低洼地面积大,圩区防洪标准要求高的特点,领衔编制了《惠山区万亩圩区达标建设规划》和《惠山区圩区管理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确定了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标准、质量标准,落实了水利工程管理目标责任制,保证水利工程和防洪保安岗位、人员、责任、目标的全部落实到位,为全区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洪保安工作的有序推进建立了规范的工作机制,大大提高了水利部门的工作效能。在顾鹤鸣同志的主持下,惠山区还率先建立了数字化防洪保安系统,所有圩区、排水泵站、水位监测站点与区防汛抗旱指挥部都进行信息即时联通和数据联网,汛期24小时适时互传汛情,保证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掌握全区汛情和水位的变化情况,为防汛保安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太湖水污染事件以后,水利工作的重点也由水量控制,向水质、水量双监控并举方面转变,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治水的要求,顾鹤鸣同志再次主动请缨,组织力量,编制了《惠山区家整治规划》《十一五惠山区河道整治规划》《主要入湖河道疏浚整治规划》科学治水工作机制,指导和规范惠山区科学治水方案的稳步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惠山区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一次性通过整体省级验收。
高度警惕 紧缚苍龙
江南水乡,防汛工作一直是水利部门工作的重头戏。1991年夏天,江南大水再次给乡镇企业发祥地——无锡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由此引起了全社会对防洪保安工作的重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顾鹤鸣就一直是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重要成员,肩负全县防洪保安的重大使命,每到汛期,他都要连续多日吃住在防汛抗旱指挥部,时刻关注汛情变化,及时研究对策,采取果断措施处置突发性问题。1998年夏天,长江大水,长江、太湖水位全都超警戒线、超历史水位,汛情比1991年大水还要严重,作为锡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技术负责人的顾鹤鸣,整整一个月没有回家,吃住全在防洪抗旱指挥部,基本上24小时工作,及时汇总、观察汛情变化,适时向市领导报告汛情,及时制订处置方案,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决策,一个月辛苦下来,他瘦掉了近20年,由此也赢得锡山市防汛抗灾的完胜。1998年锡山市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水,却没有受到一点经济损失,农业依然是个丰收年,没有工矿企业因洪水受到损失,全市数年百公里圩堤没有发生预料之外的险情,全都安全度过汛期,开创了锡山市防汛抗洪史上的奇迹。
立足岗位 履职若水
1998年10月,顾鹤鸣加入九三学社,在民主与科学精神指引下,更加坚定了他从事农田水利工作的信心和决心,随着社会职务的增加、社会阅历的增多,他的政党意识和履职能力也大大提高。他先后担任了锡山市政协委员,惠山区政协常委,无锡市人大代表。尽管社会活动增加了很多,但他本职岗位的工作始终没有放松,在担任惠山水利农机局副局长以后,他对技术要求更高了,但他依然能够很好地处理技术与行政,本职与社会工作的关系。立足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探索技术创新,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20多次被评为省市水利系统先进个人,九三学社社务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还荣获了无锡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顾鹤鸣的座右铭是:“上善若水”。他经常说,一个人其实就是一滴水。这滴水摆正位置,用对地方就有成绩,否则不用多大的外力,这滴水就变成了蒸气,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个人定位方面,要把个人这滴水融入社会的汪洋大海;在做好本职工作方面,要汇聚每一滴水才形成江河湖海的优势;在参政议政方面,要向水那样,持之以恒、理直气顺地建言,长此以往,必然会水滴石穿取得预定的效果。立足岗位,履职若水这是顾鹤鸣长期坚持的做人、做事的准则,也是一个基层水利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