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争当高科技时代的白求恩大夫
满载着二院九三人的深情厚意,汽车在陕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奔驰,同志们浮想联翩,记忆随着泛黄的书页回到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这里曾是白求恩大夫带领八路军医疗队走过的地方。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医院内布满了现代化医疗设备,先进的救护车取代了过时的马车和帐蓬。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的是拥有51万人口泾阳县的富裕,医院的硬件设施也在得到大大提升,但是“软件升级”步履维艰,人才培养相对落后。
按照卫生部有关医疗卫生对口支援项目部署、苏陕两省卫生厅的组织安排意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与泾阳县医院建立了紧密的对口支援合作关系。
一、弘扬九三精神,提出“安全、有为、服从、有序”工作口号
自从加入九三学社那天起,罗亮始终牢记九三学社的宗旨:科技兴国!他经常与同志们议论如何在医务岗位上做几件“说得上的实事”。他的想法与二院支社主委龚镭不谋而合:入社后第一次组织生活,龚镭介绍了他带动二院消化内科团队勇于创新的过程,经过三年努力,龚镭带动了所有消化内科医生不仅会看病,而且能亲自操作胃镜、肠镜检查自已的病人。在团队腔镜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开展ERCP新技术,最后夺得省级新技术奖。
支社主委的模范带头作用使罗亮有了坚实的奋斗目标,到达陕西后第一周,罗亮与医疗工作组的同志们进行了援建单位的摸底调研,针对即将开展的各项工作,罗亮副主任医师代表援陕医疗工作组,提出了“安全、有为、服从、有序”的工作口号:安全开展医疗对口支援工作,驻陕工作有所作为,服从对口支援大局,梯次有序推进医疗工作深入。
在“驻陕人员周会”上,罗亮与小组成员确定了这一期援建的总体目标和原则:按照预先计划开展援陕工作,个人行为接受双方医院监管,力争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技术支持科目,造福当地。
经过认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第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为严把“安全关”,首先是医疗组内部要杜绝一切不安全因素,保证不出医疗事故、安全开展技术支援。第二是响应泾阳县医院开展“医疗安全年”活动,将院部的要求落实到部门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心中。罗亮与泾阳县医院科室ICU(重症病区)张民主任、马永娜护士长共同创新性地制定了ICU “安全周查房制度”。明确规定不搞形式主义,内容要易懂易记,可操作性强。他将ICU的医疗安全区分概括为三块五点:“三块”指医疗和生活硬件安全,医疗活动安全,偶然事件安全。这三大块中又细分五条主线:1、病区基础设备运营状态和结构设计:如水电,抢救用的氧气,消防设备。2、医疗设备、仪器的使用和备用仪器定期检查。3、病人诊治过程符合诊疗常规,减少院内感染,随时指导危重病人抢救,在实战中促进诊疗“内涵”提高。4、对危重患者医患沟通方式与技巧提出具体建议,消除医疗纠纷苗头。5、突发事件和灾难性应对。医疗组的同志们以白求恩为榜样,严于律已,不以专家自居而高高在上。大家制定了一套符合驻陕工作实际情况的制度规范,其中包括“驻陕医疗工作组手术审批制度”、“驻陕医疗工作组特殊类型手术术前讨论制度”、“驻陕人员周会制度”、“驻陕人员工作生活汇报制度”、“驻陕人员生活管理办法”、“驻陕人员轮替公寓物品交接制度”等。在实行这些制度时不搞形式主义,发挥好制度的作用。各类会议要解决问题,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各种文书记录简明扼要,不搞文山会海。
二、援助亮点:医院重症医学科“软件”建设与知识充电。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此次援助的主要目的是医疗“软件升级”,立足泾阳县医院现有的工作人员情况,从中发掘与培养经济实用型医疗人材。来自无锡的医疗专家的主要精力不是代替当地医护人员做手术和看病,而是指导与扶持他们从事各种医疗实践,在日常工作中复习巩固已有的医技基础知识,接受先进的医学理念、并学会自已更新知识,打造学习型团队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此次受援单位重症医学科是一个刚刚成立接近半年的科室,尽管在设备上基本具备开展重症监护医学的条件,但医护人员很多基本理论和技术都非常欠缺,受教育程度层次不齐,危重病医学整体概念不强。因此,根据受援科室实际情况,罗亮副主任医师从ICU基本技术开始,手把手的传代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及此之后逐渐衍生持续中心静脉压力监测、持续桡动脉血压监测等技术,并开展膀胱内压测定指导腹腔严重感染-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治疗,建议购进了血液灌流机开展“血液灌流”抢救重度中毒患者,开展“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微创手术建立人工气道。
他象蜗牛爬树一样肩负重任、不怕挫折,将这些国内先技术教给泾阳县医院从事危重病抢救的每一位技术骨干,并以一种九三人特有执著与刚毅要求他们对这些技术了如指掌、24小时全天候待命!为泾阳县医院 ICU(重症病区)在今后的几年内创建市级先进科室、急救医疗水平走向陕西省县医院危重医学前列的伟大目标奋斗。 (无锡市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