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无限好 娱目骋怀穷――浙江奉化溪口之行
缤纷槐瓣絮飞高,映日榴花似火烧。节近端阳飘艾叶,江南春尽不知遥。初夏季节,清晨气爽,凉风时拂,爽透胸怀,河堤两岸,岚烟缭绕,梯田级级,树木繁荫,遥望西子湖滨,艳丽风光,依旧赏怀不尽。“不畏浮云展望眼,行车已入万丘岗”,瞻望着上虞,遐想诸暨,“梁祝”抗婚,流传千古,宁萝村里,西施故乡,浣纱情景,如在眼前……,“一路行程一路思,霎时奉化入眸奇。山泉滴石溪流急,阵阵清风透旅衣”。自然景观幽雅,名不虚传,更因蒋介石先生出生奉化溪口,人文景观,身价十倍,两者相互交辉,自然成为旅游胜地。据导游介绍,由于境内一条剡溪流过市镇,穿过两峰之间而出口,故镇名溪口,风光秀丽多姿,人文三古迹藏幽,脍炙人口,无可厚非。
一、秀丽的自然景观
千丈岩瀑布和锦镜池
“飞流直下万千丈,瑰丽雄奇冠浙东”。沿雪窦寺南行约1000米处,遥看瀑布挂前川,怒泻瀑流,疑是银河飞落九天。日照山峰紫烟缕缕,东西壑谷,构成溪涧,两涧水流滔滔,汇聚锦镜池中,流经关山桥,奔向崖口,轰然坠落,凌空怒泄,从悬崖峭壁跌落,顺沿崖壁而下,泄流半壁,忽与一突出巨石撞击,洒若飞雪,散抛银絮,瀑流乃被分割成为上下两折,仰望上层,五龙腾空,飞跃天庭,俯观下层,珠帘垂地,卷翻雨滴,日光照耀,彩艳绚烂,七彩长虹,横悬天宇。瀑布落差约186米,水流终年不断,一年四季,奔泻山崖,临崖探首,观者惊绝。“千丈崖层赏瀑绝,不同角度异纷呈”。如果到崖对面“飞雪亭”坐观瀑布,倚栏四眺,晶珠盈空,撩人眼目,雪花四溅,凉湿衣衫;布帆高悬,行空万里,七彩虹霓,未云何龙。千姿百态,笔难罄述。倘若去谷底“仰止桥”、“午雷亭”仰视瀑布,则又别具特色,瀑布下泻,碰撞崖壁,折断几叠,上叠流泉,幽咽吞声,从容流泻,水滩湿谷。待泻至中下叠时,忽如银瓶乍破,水浆溅迸,又如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或如四弦收拨,声如裂帛。或如悬空飘荡,下跌深渊,烟波弥漫,状如岚雾,或如巨雷轰鸣,震啸山谷,数里之外便闻其声,无奈笔拙,难以描绘。由此看来,千丈岩瀑布在各地众多天然瀑布中,别具特色,堪称皎皎。
锦境池,顾名思义,池水如面镜,繁华似锦。它位于雪窦寺西南,由东西两条涧水汇聚而成。据历史记载宋朝淳熙一年(公元1184年),雪窦寺方丈智鉴寻泉在此挖池筑堤经半年而成,池深一寻(8尺),纵四百八十尺。面积较广。他致力修桥置闸,以控制千丈岩瀑布,调节瀑流,不易干涸。以后池於塞废置,成为水稻田。为了保证千丈岩的观瀑用水,保持自然景观,1986年政府拨款重修,挖土1米深,池面积约200平米,并筑路300米方便交通。又修复了在其上端的关山桥,重建了桥上的青锁亭。锦镜池、关山桥、青锁亭的修复,除保证东浙千丈岩瀑布水源得到调节与控制,还为其增添了美好环境与雄伟气势,促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发展,更上一层楼。
妙高台:蒋介石的别墅
“春至人间草木知,东风吹水绿参差”。妙高台离雪窦寺胜景千岩约500米,有峰突起,峰顶有坪如台,东西约13米,南北倍之,台前是悬崖峭壁,三面凌空,下临深渊。台后岗峦起伏,逶迤绵延,树木苍苍,风景秀丽,登雪窦山绝顶俯视,只见平台不见山峰;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峰不见平台,堪称雪窦胜景中的一绝。“山峰突起凌空矗,除却峰峦不是峰”,山峰高耸,风景奇幽,称为“妙高台”,又名“妙高峰”(或曰“天柱峰”),海拔396米,气候凉爽,松樟葱郁,翠竹蔽日,怪石嶙峋,奇突多姿,实为一个最佳的避暑胜地。据《武岭蒋氏宗谱》记载,蒋介石幼时(约8岁),初上雪窦寺见妙高台甚爱。民国十六年建别墅于此,自题门额“妙高台”。别墅为中式建筑,中间为三间二层楼,前有天井,黑色大门,进门两边各有一间平房,上是阳台,有走廊相连,后有三间平屋,由围墙联成一个整体建筑,面积436平方米。房屋右侧有亭二重,大门口外为平台,一块岩石突起可容一人坐�s,称为“昙坐石”。正门进口有一石塔,是清末明初雪窦寺方丈石奇和尚的浮屠,因蒋介石非常敬重他,故在造如高台时特移于此,并每次回妙高台时到此叩拜。“江山已易几春秋,雪窦风光秀丽稠,无计尘缘潜佛了,妙高台上寂悠悠”。危崖欲坠,翠盖满山,白云封寺,钟声隐隐,回首当年风景依稀,黄粱一梦感而赋诗以道所怀。
雪窦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
“历史悠长久,扬名四海登”雪窦寺是雪窦山风景区的中心,为重头景观之一。据《雪窦寺志》记载:晋朝时代即有尼姑娘雪窦山做佛事,名为“瀑布院”,延至唐代(公元841-890年)寺几经毁而复建,初具规模,改名为“瀑布观音禅院”,到了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常通禅师来寺主事,当时刺史黄昆施田1300亩,寺院作了大规模的精心扩建,改建设成“十方禅院”。据志记载,至宋代时,从宋太祖开始,非常关心雪窦寺的香火佛事,先后下过四道谕旨,倍加赞赏,精心保护。如在公元999年,宋真宗赵恒赐雪窦寺“圣宗禅寺”匾额,声誉鹊起,佛事鼎盛。好景无常,好花难在,至公元1159年,因遭大火,焚毁惨重。几年后(公元1163年)又行重建,寺庙复原。至南宋宁宗时,评定天下寺院等级,雪窦寺评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遂又登上龙门。以后至元代和明代崇祯末年,又先后被两次焚毁,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寺途多舛,时运不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到了清代顺治年间,又行精制心重建。那知祸又踵到,“文革”期间又遭致命破坏。1986年4月,浙江省政府已令开工重建。寺刹焕然一新,大雄宝殿森严广阔,红木立架,黄瓦青砖,宏伟壮观。1988年10月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寺考察,建设议把雪窦寺建设设别具一格的“弥勒道场”,争取加入佛教四大名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微九华山),便成为五大名山,乃大兴土木,快速改建,1990年6月中,弥勒殿在原天王殿遗止上轩然兴建,其规模堪与大雄宝殿并驾齐驱,殿中建设有山门方丈殿,藏经楼、钟楼、鼓楼等。“寺因勒佛传名胜,佛靠寺禅声价高”,佛界传闻,弥勒的原型:布袋和尚,出生奉化,而布袋和尚正是弥勒佛的化身,何况弥勒佛又是在国内各寺庙中的重头佛像,因此使得雪窦寺声望远播,名垂禹域。君不见佛殿的对联:“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对联诙谐幽默,颇富哲理。凡来雪窦寺参观之人,总要读此对联,相互传颂,则佛籍寺而名驰,寺籍佛而声誉,当不言而喻。
将军槐与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彰著了张学良与杨虎城两将军的爱国壮举,后因蒋介石撕毁统一战线签定有关条约,无理扣押张学良将军遣送出南京,第一站就被幽禁在奉化雪窦寺附近的“中旅社”,并派特务与宪兵驻扎进行监视,约法三章,未获核准个人不得随便外出,还用心良苦,派了当地老秀才为张学良讲四书五经,以消磨他的坚强爱国志气。张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虎离山”受了孤单,在心胸郁之余,打靶、鸣枪、种花、植树,曾在雪窦山种了紫薇、法国梧桐,在雪窦寺载了四槐树,成长后仅存了两珠,当地人奉赠此树雅号为“将军槐”。无独有偶,雪窦寺山门右侧的龙珠桥(原名为高涝桥)桥畔,长有一古松,枝劲叶茂,传云:远在1571年奉化县官要将此松树砍掉,翰林戴询曾作诗要求留下,乃得以繁衍,因此奉化人士称这珠古松为“翰林松”。“将军槐”与“翰林松”虽处古今不同时代的不同境迂,但其事迹光明磊落,精神高远,都值得人们称颂。我们参观了雪窦寺,目睹张学良将军囚禁场所,虽已时过境迁,但仍耿耿于怀,不免有“固因一世枭雄(蒋介石)也,终身败名裂,为人民唾弃,而今安在哉!”之感叹。
山水因人而格外幽美生动,绚烂多姿,人因山水而俱消尘虑,超凡脱俗,当我们赏尽奉化溪口山水,被它的幽美多姿而流连忘返,却又被如此多娇的山水而净化;每当会心会意,娱目骋怀,不禁浮想联翩,思潮澎湃,奉化山水,更加幽美艳丽,难以释怀,拙笔微言,记叙奉化之行见闻,以作永不忘却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