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庆祝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征文选登(二)|与九三共奋进——教育深耕与履职担当的初心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与九三共奋进——教育深耕与履职担当的初心实践


在九三学社的温暖大家庭里,我如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不断汲取养分,收获着成长与进步。适逢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回首加入九三学社后的点点滴滴,诸多难忘的瞬间、深刻的感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九三学社于我而言,早已不只是一个组织,它是信仰的寄托,是前行的动力源泉,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启明星,指引着我在工作与生活的征程中笃定前行。

初逢九三,心向光明

犹记初闻九三学社,是被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崇高的精神理念所吸引。“爱国、民主、科学”,这简单却又极具力量的六个字,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在追求知识和真理道路上的方向。在深入了解九三学社众多前辈们的光辉事迹后,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让我对这个组织充满了敬仰与向往。怀着对九三学社的憧憬,我积极向组织靠拢,终于,在不懈的努力与期待中,经过层层考验,有幸成为了九三学社的一员。那一刻,我深知自己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也肩负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社内活动,启迪智慧

加入九三学社后,丰富多彩的社内活动成为我不断成长的肥沃土壤和充足养分。其中,一次关于教育改革的专题研讨活动,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在活动中,来自不同领域的社员们汇聚一堂,大家围绕当前教育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育界的同仁们结合自身在教学一线的丰富实践经验,分享着他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挑战;科技界的社员则凭借敏锐的科技洞察力,从科技创新的独特角度,为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医卫界的专家们心系学生身心健康,深入探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融合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大家的观点相互碰撞,如同一簇簇火花,在空气中交织、跳跃,绽放出智慧的光芒。这次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绝非是教育领域自身的单打独斗,它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共同发力。从那以后,我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积极主动地将新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努力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添砖加瓦,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参政议政,践行责任

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我始终将参政议政视为自己的神圣责任,尤其关注教育领域的发展。通过深入基层,与教师、家长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广泛交流,我致力于为教育事业建言献策。

在撰写关于加快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监管的提案时,我多次走访机构、访谈负责人与家长,并主动与审批及监管部门沟通,全面了解实际困难与监管盲区。调研发现,该领域材料审核不严带来意识形态风险、从业人员背景审查不彻底、场地安全隐患突出、违规收费及“卷钱跑路”等问题频发,严重损害家庭利益。基于这些问题,我在提案中提出“应批尽批、应管尽管”的原则,并建议细化审批标准、强化过程监管、建立信用档案和资金监管机制等具体措施。令人欣慰的是,提案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迅速推动市场整顿,政策逐步落地,监管明显加强,市场秩序得到有效规范。相关建议还被进一步提炼转化为社情民意信息,获九三学社中央采用。

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参政议政的实际价值,更是对九三学社“关注民生、服务社会”宗旨的生动践行。我深刻体会到,建言献策关乎教育公平与质量,每一次履职都是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双岗建功,砥砺前行

在本职工作中,我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核心目标,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热忱与精力倾注于教育实践,在提升专业素养中勇担改革使命,在破解难题中践行教育初心。

“双减”政策实施初期,面对校外培训乱象,我主动牵头组建调研组,走访全市260余家机构及多个社区,系统梳理出虚假宣传、超时培训、预收费过高等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牵头制定专项治理方案,创新建立“黑白名单”动态管理机制,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最终推动全市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实现执行政府指导价、全流程监管等治理目标,切实减轻了学生和家长负担。

面对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的新形势,我积极参与《出生人口变化对教育资源供给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通过分析十年人口数据和教育资源配置,提出“新建校适度控量、老校功能升级、师资动态调配”等建议,相关成果获市领导批示,为“十五五”教育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些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双岗建功既要立足本职做实干家,又要胸怀大局做思考者。未来,我将继续深耕教育领域,聚焦现实问题深入调研,以专业建言服务决策,以务实行动推动发展,在教育和参政议政的双岗位上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站在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的新起点,我将继续以专业所长服务教育发展,以务实建言践行党派职责。聚焦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精准献策,努力做一名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九三学社社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实践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张礼平,文化教育支社委员、 宿迁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