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从三个数据看如何端牢“中国饭碗”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6日下午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粮食安全被多次提及。18亿亩耕地红线、1亿亩高标准农田、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产量,共同构筑起了中国人饭碗的“安全底线”。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乎国之命脉。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能否在较高水平上再上台阶,江苏如何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两会”代表委员们聚焦关键词建言献策。
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长期与土壤、耕地打交道,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周健民深知严守耕地红线的重要性,“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18亿亩不能再少了,这是红线,也是底线,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除了不惜代价守住我们别无选择。”
调研走访中,周健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农业特别是小户种粮的经济效益比较低,有些地方为了追逐高效益突出“政绩”,会想方设法改变耕地性质;有些地方曲解占补平衡政策,把质量差的农用地或新开垦的土地做占补指标,以次充好,牺牲了好的耕地;一些地方对于耕地的保护力度和监督力度不够,缺少严格科学的措施。“只有认识到耕地的极端重要性,才会采取‘长牙齿’的措施来守住红线,实施中也要把18亿亩的指标分解到各地,分别把守,层层把守,随时检查,实时监督。”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石,关系着老百姓的口粮和‘饭碗’,我们必须落实好‘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全国政协委员、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刘聪表示,江苏是产粮大省,全省粮食连续5年实现增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聪介绍,下一步,江苏将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要求,严格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国家下达江苏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市、县、乡镇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并落地上图、做到“数、图、线”一致。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省、市、县级逐级签订新一轮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并以此作为刚性指标严格开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大力支持地方实施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合理拓展补充耕地来源,提高建设标准和耕地质量,让农田真正成为高能效、可持续利用的优质良田。加强和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工作,严格补充耕地认定和后期管护。
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2020年时,国家的目标是还是新建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从近两年数量上的增加上,我们感受到国家‘藏粮于土、储粮于地’的决心。”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秦光蔚告诉记者,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前期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在县镇两级。机构改革后,县级农田建设管理人少事多,管理难以到位,“高标准农田土地产出率应该多少?有哪些指标?”秦光蔚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已建成的部分高标准农田亟须提质改造,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越来越多,传统的人工监管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管理需要。
秦光蔚建议,接下来我们应组织修订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研究制定分区域、分类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及定额,增加适应绿色农田建设以及农业规模化生产需要的建设内容,对高标准农田进行网格化管理,切实加强建后管护利用,将高标准农田投入落到实处。
当前形势下,保证农田种植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非常重要,如何确保良田全部种粮?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在调研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民因为土地转让成本过高、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过大等因素,降低了种粮积极性,农业农村仍有不少农田、耕地荒废。徐大勇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出台配套政策,降低农民种粮成本,同时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产粮大县全面推进粮食作物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为农民种粮减少后顾之忧,“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让亿万农民种粮更有钱赚,才能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3万亿斤底线不能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南京市委主委、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说,1.3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量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是“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保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人口14.12亿人,按照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人均800斤粮食计算,需要1.13万亿斤粮食才能维持最低安全水平。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食物结构的改善,虽然口粮消费比重下降,但是用于生产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的饲料粮比重上升,粮食需求总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大豆、豆粕、玉米等进口不断增加的原因。如果不能将粮食产量维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就无法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
“我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连续7年超1.3万亿斤,2021年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创历史新高。”程永波提出,要确保粮食产量长期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还需要解决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首先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依然突出,有必要对一些园区占用闲置的土地进行清查、清理,切实避免耕地资源限制浪费;少数地方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共同负责制还仅限于口头,未见诸行动。一些地方政府对粮食生产和粮食产业发展重视不够、支持不力,“地方政府应当着眼大局,牢固树立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观,加强对粮食全产业链的资源倾斜和政策支持。”
“我国水稻等主粮产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0%,从产量到质量都可以说是国际领先,我们粮食安全的主要压力是在饲料粮上。”全国政协委员,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一语道出当前影响我国“粮仓”的关键点。
目前,我国的大豆产量远远不及市场需求量,国内大豆的产量仅1640万吨,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大豆的自给率更是不断下降,据统计,目前,我国需要进口大豆9651.8万吨,依赖度较高。不少农业农科人都注意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更大的篇幅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并提出了多个具体措施与路径。徐大勇说,今年连云港全市大豆、玉米将进行科学合理地间作套种,种植面积预计达到5万亩,“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必须重视大豆等饲料粮的生产。”
来源:交汇点 记者:顾敏 王梦然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