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新人新作:关于城市河道慎重实施工程治水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0-04-2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 字号变大 | 字号变小

所谓工程治水,就是通过实施治水工程项目,改变水体的存在环境、存在方式、运行轨迹、运行速度,从而达到清洁水体、清洁河道、保护环境的治水方法。因工程治水具有立竿见影的显形效果,成为政绩治水工程的最优选项,特别是在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治理方面,各地无一例外地热衷于工程治水。

当前,各地普遍全面推进实施城市河道、黑臭水体工程治水项目,但大规模实施工程治水项目,耗费巨额财政资金,破坏了水生态环境,危害甚大,得不偿失:

一是工程治水耗资巨大俗话说“水大头、无底洞”,笔者曾调研过某三线城市的中心城区,该区境内120多条城市河道,官方静态工程治水预算120亿元,平均每条河道工程治水花费1亿元。而全国有数以十万计的大小河流、城市河道,如果全部实施工程治水,治水支出将是天文数字。

二是工程治水后期维护成本昂贵。工程治水以后,河道自净能力无法恢复,日常水环境维护也多通过工程治水项目解决,从实际运营结果分析,一条普通的县域护城河每年的维护花费就会达1000万元以上,后续维护支出将成为地方财政沉重的负担。

三是工程治水并不能保证水体长期干净整洁。工程治水项目峻工后,如果维护措施跟不上、维护资金不到位,水体肯定会变臭变黑,这个问题在所有实施工程治水的城市中都有出现。

四是工程治水可能造成不可恢复的环境破坏。如城市河道治理实施最多的清淤、驳岸等工程治水项目,典型做法就是对城市河道进行三面硬化,结果导致城市河道水体加深、水流滞缓,河与岸缺乏绿植过渡,入河雨水得不到有效净化,河道自净化能力丧失,加之其他污水渗入和非法排放,最终使得城市水环境陷入“恶化——治理——再恶化”的循环。

为确保工程治水项目切实可行、长期有效,建议:

1.治水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各地在制订工程治水项目方案之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论证工作,保证工程治水项目符合自然规律要求,符合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

2.工程治水必须量力而行。实施工程治水项目要保证成本效益的匹配,绝不能搞面子工程。在工程治水项目启动之前,必须做好工程预算,确定资金来源,避免工程治水项目半拉子工程、烂尾工程发生。有关部门应尽快制止大规模城市河道治理工程实施,避免地方政府因工程治水投入太多,透支政府财力,影响政府运转,影响社会稳定。

3.工程治水必须要重民意、集民智、聚民力。工程治水项目涉及全体人民利益,一定要牢记习总书记教导:“大家的事,大家商量”。各地对城市河道工程治水项目启动、落实、推进全过程,都要走群众路线,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不断完善城市河道工程治水方案,确保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达到最完美的城市河道治理成效。

4.治水必须要从源头抓起,从治本抓起。城市水环境恶化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对于生态环境治理来说,治水只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标工程,治理河岸、控源截污,才是打赢生态文明保卫战的根本。所以无论是大江大河还是城市河道、河汊水浜,在治理过程中,都要追流溯源,查找污染源头,杜绝污染源头下水,最终保证水体干净清洁。

    5.城市河道治理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城市河道治理必须要根据城市地域差异、气候特点和河道落差、流速等实际情况进行。对于没有航运功能的城市河道治理,建议通过工程手段,适当抬高城市河道河床,减小城市河道水体深度,同时辅之适当的工程治水项目,使城市河道的水体常年流动起来,以增加水体含氧量,提高城市河道自净能力,最终实现城市水生态环境治理目标。

                                                                                                                                                                                    (社省委调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