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他们是九三学社社员,也是我们身边的爱书人

发布时间:2025-04-2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今天是第30世界读书日,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主题定为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Reading: A Bridge to the Future),倡导通过阅读开拓视野、传递智慧,为人类共建更美好的明天。在这个书香洋溢的日子,九三学社南京市委员会邀请了三位爱书、做书、写书的社员,通过微访谈的形式,分享他们与书籍的故事。


一、古卷烟火:在故纸堆里打捞星河


受访人:侯印国(九三学社南京市栖霞区支社社员、九三学社中央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委会思想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史作家,代表作品有《清代稀见私家藏书目录研究》《风月同天》《宋朝人的日常生活》《中国撸猫简史》《苏东坡的星座》等)


提问1:您创作的灵感来源是什么?说说您创作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


侯印国:我大学和研究生所学的专业是古典文献学,我最早是做清代私人藏书目录的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了一些论文,也出版了几本专业著作,但这些著作和文章的读者实在有限。后来有出版社约我整理一本古籍《东京梦华录》,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发现古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在很有趣,那些泛黄纸页间飘出的汴梁烟火,突然点醒了我——原来市井巷陌的炊烟里,藏着比庙堂更动人的史诗。于是我开始结合自己文献学专业善于查阅古代文献进行考据的长处,撰写一些关于古人日常生活的有趣味性的文章和图书,我将这种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具的图书称之为“轻学术”。


我所有的“轻学术”图书,主题都是围绕古人日常生活,我慢慢发觉,那些沉睡在故纸褶皱里的日常,恰是连接古今的秘径。把今人关注的话题和古人的世界联通,总能给我很多的灵感和选题。我最近在写的几本新书,一本是关于古代人日常生活的中的妖怪,一本是关于古代普通人的旅行世界,一本是关于古代的儿童游戏,都是关于古人日常生活里的有趣话题。


对我来说,创作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平衡学术与通俗的关系,就像如何让龟甲卜辞里沉睡的箴言在现代人掌心开出会心一笑的花,我希望能在“轻学术”这个自己发明的思路中走出更深广的路子,如同在青铜器纹样里寻找表情包的基因。


提问2:您每天花多久阅读?如何保持充沛的生产力?


侯印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促使我养成了“重度阅读”的习惯。我把阅读分成两类,一类是整块时间的阅读,一般是阅读纸质文献,有时候还去各大图书馆的古籍部去阅读罕见古籍的原件,为研究和写作寻找第一手的资料;另一类是零碎阅读,比如在上班路上、地铁途中,一般是使用一些手机阅读软件去读电子书或论文。在跑步、健身锻炼和做家务的时候,我还会用听书软件去听一些有声书。此外,我还经常收到出版社、文化公司和一些著名作家寄赠的新书,每个月都能有几十本,我也尽量挑选其中比较喜欢的作品翻阅或细读。


我觉得做笔记是很重要的,笔记是文字的炼金术。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比较有价值的图书,我都会做读书笔记。那些灵光乍现的批注,终将在时光窖藏中发酵成思想的佳酿,编织成贯通古今的神经网络。

受访人荐书


侯印国:我想推荐几本最近两年出版、阅读起来比较松快但对我们的生活工作能有启示的图书。一本是杨素秋老师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是一部很出色的纪实文学作品,记录了杨老师在西安碑林区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思考,并探讨了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另一本是马伯庸老师的长篇小说《食南之徒》,这部小说处理史料和虚构非常巧妙,我们可以在轻快的阅读中感受到小食物如何撬动大历史。最后推荐一本我的一册小书《宋朝人的日常生活》,宋朝人的仪式感和松弛感,对今天忙碌甚或迷茫的我们,还有不少启发。


二、书海泛舟:为心灵寻一处宁静港湾


受访人:冯展君(九三学社南京市玄武区支社社员、南京出版社编辑)


提问1:近年来哪些类型的书突然“爆火”?背后有什么共性?


冯展君:作为女性,我很欣喜地发现近年来图书市场上的女性话题书籍越来越多,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角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可以说是“繁花似锦”。另一类“爆火”的是心理类书籍,像《被讨厌的勇气》《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光书名就很吸引人。这些书之所以畅销,我认为是因为它们贴合了当下的社会情绪,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理情绪。书籍是表达态度的一种方式,而阅读是一个阅读者与书对话的过程。我们往往在喧哗处戴上“面具”,隐藏喜怒哀乐,安静下来后才有勇气去表达。那如何优雅地表达?图书自然成了一个绝佳载体。即便只是买回去放在书架上,你会觉得始终有那么一个安全的地方,允许你去认识、思考甚至宣泄内心的情绪。


提问2:短视频时代,您觉得纸质书会被取代吗?如何看待“碎片化阅读”?


冯展君:我认为任何时代下纸质书都不会被取代,只要书籍所携带的象征意义不改变。纸质书一直是信息或者是知识的最重要载体之一,随着各种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它作为载体的重要性被削弱了,但它作为文明或者精神符号的象征意义依旧稳固。至于“碎片化阅读”,我并不反对这种阅读模式。如果你能从一句话、一篇文中获得灵感,或者突然豁然开朗,又或者潸然泪下,我觉得这都是有意义的阅读,但这种模式不应成为唯一的阅读方式。


受访人荐书


冯展君:“我想向大家推荐渡边和子的《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开花》、佩内洛普•芭桔的《她们的传奇》和拉斯卡勒、路易·如斯的《俄勒冈的旅行》。第一本传递了“在任何地方都应努力绽放”的人生理念,第二本展现了女性人生的多样性和无限可能性,第三本讲述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己、忘了去追梦的故事。我用三个词概况这三本书:沉淀、尝试、出发,我想这应该是我们都会经历的阶段,希望这些书能带给大家一些前进的力量。”


三、数字赋能:科技构建全民阅读新生态


受访人:吴善超(九三学社雨花台区支社社员、江苏泛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提问1:线上阅读器是如何分类和推荐书籍的?算法会优先考虑哪些因素?


吴善超:线上阅读器的书籍分类与推荐系统是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的复杂体系。通过用户行为数据、阅读偏好与书籍特征的双向匹配,平台可以实现个性化服务。


算法优先考虑的因素包括用户行为数据及偏好特征、书籍内容特征、社交与群体行为特征、上下文环境等。用户行为数据及偏好特征分为显隐两类,显性特征指的是评分(如5星)、收藏、写书评等直接行为,权重最高;隐性特征指的是阅读时长、频次、章节进度、夜间阅读频率等间接行为,用于补充显性数据的不足。书籍内容特征有两项,一是语义相似性,即通过BERT等预训练模型提取文本向量,计算书籍内容相似度;二是时效性,如新书发布、热点事件关联等。社交与群体行为特征这部分,也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是用户社交网络数据,如好友借阅列表、书友圈讨论热度等,二是群体趋势,常见的参考对象有热门榜单(如“本周Top10”)、各垂直领域和小众圈层的推荐等。最后一项因素是上下文环境,指的是从时间段、用户设备属性等方面去考虑推荐内容的选择。


提问2:用户在线上阅读时更喜欢看哪些类型的图书?如果方便的话,能否分享一些比较有趣的“阅读数据”?


吴善超:文学小说类是线上阅读用户最爱喜欢看的图书类型。这一大类中,玄幻奇幻、悬疑推理、都市职场等题材的网络小说最受欢迎,占比超50%,《斗罗大陆》《盗墓笔记》等系列长期占据借阅榜前列。与此同时,经典文学仍然是“常青树”,《平凡的世界》《活着》等名著,因其内容上的深刻、易引发读者情感共鸣,一直备受高学历读者青睐。


在抖音等平台,销量排第一的是中小学教材辅导等教辅类书籍,其次是儿童文学,反映了家长群体对教育资源的强需求;近年来,读者对社会科学相关书籍的关注度有所上升,如《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等畅销书,正是因其涉及社会议题而受到关注;与情绪管理、亲密关系相关的诸多心理学科普书籍的涌现,也满足了年轻用户自我成长上的需求。


此外,以《三体》为代表的科幻小说因为被影视化形成了多次全民阅读热潮,漫画书、高校幽默类书籍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也常年保持着较高的人气。


我也想分享一些有趣的阅读数据,结合平台统计用户调研,用户在线人数最多的时间段是晚间(21:00-23:00),占比40%-45%,在此期间,读者倾向于阅读长篇小说或专业书籍;最喜欢阅读网文的读者群体是学生,他们通常在晚上七点钟以后开始使用阅读器看书,网文和教辅都涉猎,可谓娱乐学习“两不误”;越来越多的读者养成了付费习惯,目前有58.8%的用户为电子书付费,单本付费20元以上的人群占比34%;直播对人们的消费习惯也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近半数读者会在线上阅读时进行社交互动,直播购书的转化率高达45%


受访人荐书


吴善超:“我想推荐司马光等著的《资治通鉴》,这本书较为详尽地记载了战国到五代后周1300多年间中国政权变迁及相关主要历史事件,详读此书,能够激发读者以史为鉴,对个人生活工作进行反思与改进。第二本是刘和平的《大明王朝1566》,读懂、读透这本书,读者能够及时感知环境变化、认清时代使命,不断寻求自我突破与更新。第三本是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阅读这本书,对于探索与反思世界的本源,寻求改造世界的方法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