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新时期邓小平统战理论的新特色

发布时间:2009-12-0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 字号变大 | 字号变小

      摘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根据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和任务,对统一战线问题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其中在统战基础、统战方针和统战途径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理论特色,对于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获得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祖国统一的巨大人力物力资源和国际支持,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 统战理论 新特色

       组织浩浩荡荡的大军,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最大限度打击和孤立最主要的敌人,完成革命的主要任务,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毛泽东把它总结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统一战线仍然是一大法宝,应该加强和扩大。他根据新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对统一战线问题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呈现出新的特点。深入学习和研究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的统一战线思想,对于进一步启迪人们,加速祖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深远意义。本文就新时期邓小平统战理论的新特色予以探讨。
       新特色之一:统一战线基础的广泛性,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
        建国以后,统一战线在巩固人民政权和保卫祖国安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自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的各项工作又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所有制问题上追求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泛滥,党的统战对象和范围非常狭窄,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受到极大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正轨。从此,全国人民致力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随着这一转变的实现,邓小平同志及时指出:“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这时,邓小平的统战思想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党的统战对象和范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泛性特色。
        邓小平同志首先分析了我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变化,指出,“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已经大大加强”,“我国农民已经是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集体农民”。“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地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同时指出,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说已经不存在了。其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们作为劳动者,正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各民主党派也不再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而是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联盟”。我国各兄弟民族也已“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各民族的不同宗教的爱国人士有了很大的进步”。“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心向祖国,爱国主义觉悟不断提高,他们在实现统一祖国大业、支援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加强国际反霸斗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①这些论断,为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恢复和统一战线基础的巩固和扩大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民主党派各自联系着工商、医药卫生、科教、爱国华侨、台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等不同阶层的群众,具有广泛性,从而使统一战线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其中包括台湾、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联盟。
        与此同时,邓小平还提出要做好留学生和华侨的统战工作,创造一种吸引海外学子和华侨回国做贡献的氛围,“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的思想。②他同工商界领导人谈话说,“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 ③“欢迎海外的华侨、华人都回来走走”,参与建设祖国的事业。④“老科学家、中年科学家很重要,青年科学家也很重要。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这个政策不能变。告诉他们,要做出贡献,还是回国好,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⑤邓小平还专门提出了要创造留学生回国工作的条件。在他的领导下,八十年代我国政府完善了留学生政策:“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1992年邓小平又发出了 “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的召唤。在邓小平统战思想感召下,不仅有很多华侨回国投资,而且许多留学生也已经或陆续回国,成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一代骨干力量。仍在国外工作的华侨和学子们,也在寻找机会,珍惜机遇,用各种方式为祖国的振兴和人类科学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其次,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把爱国主义作为新时期统一战线思想基础的著名论断。1979年6月,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小平同志首次提出“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1980年8月28日他在五届政协三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又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指出“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有空前的广泛性,它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了。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团结,使我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中,作出积极的贡献。”1981年6月在他领导下制订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从而把“革命的统一战线”发展成为“爱国统一战线”。这一提法的改变意义重大。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地大人多,又刚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的思想认识不可能都在同一个层次上,革命性特强的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毕竟不是太多,但是中华民族有着5千多年的爱国主义传统,在爱国这一点上则是共同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最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绝大多数人可以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团结起来,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从台胞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来看,由于他们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所决定,他们中的一些人,目前还不可能是完全赞成社会主义的,但是他们热爱中华民族,拥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希望祖国强大起来,这些是和拥护社会主义的人们一脉相通的,我们可以在爱国主义旗帜下把他们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广泛的联盟,壮大建设祖国的力量。把爱国和统一作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不仅使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更能激发中华儿女的感情,凝聚和吸引海内外所有的炎黄子孙共图祖国大业。由此可见,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的统战思想与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实现全民族抗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使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在新时期广及整个中华民族,泛至五湖四海:它又使统一战线从阶级、阶层、集团、政党及各界人士之间的政治联盟发展成为包括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之间的和平共处,形成求振兴中华之大同而存小异的新形势,从而使统一战线以崭新而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形式出现在现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得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
        新特色之二:将多党合作的的方针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发展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从而进一步确立和规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由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结成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战友,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走多党合作道路, 各民主党派在中共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并经受了考验。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4月所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热情更高,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和统一祖国的伟大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新的历史条件,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0月19日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在以他为领导核心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再次对民主党派作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新时期多党合作方针的新思路,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发展成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并且他一再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一切爱国的党外朋友们的合作。”为了确保这一方针的顺利贯彻执行,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中共中央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并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所谓基本制度,即是说它是长期的制度,是影响其它制度的制度”。      1993年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正式写入宪法。这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第一次写入国家的根本大法。
      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思想,其意义在于:
       第一,它突破了传统的把民主党派仅仅视作“统战对象”的思想观念,从国家政治制度的高度评判我国的多党合作,从而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政党性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格局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以制度形式规定我国社会主义政党政治体制和中共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并把它载入宪法,这就从法律上肯定了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对于充分发挥和加强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和监督作用,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持国家长治久安,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再则,增添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后的十六字方针,是对过去八字方针的发展和超越, 体现着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实质,充满了拴心留人的诚挚情感,充分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之间的互相信任和亲密合作关系。我国2700万知识分子中,多数在党外。各民主党派、各团体所联系的群众主要是各方面的知识分子。因此,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温暖了知识分子的心,使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不遗余力地充分发挥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聪明才智,也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关系继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二,使人们从根本性质上区分了我国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邓小平同志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下的政党,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言者,这种政党制度是由“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他们谁也不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利益和全体人民的利益,包括各民主党派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共产党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社会主义友党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在内“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最后实现共产主义”。⑥因此,“十六字”方针,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三,有利于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民主党派成员与“三胞”有着广泛的联系,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可以通过他们开展与“三胞”的统战工作,广交朋友,联络友谊,宣传政策,争取人心,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
       总之,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法律地位的确立,对于广泛而真实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避免或减少决策的失误,保证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完成党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战略任务,提供了法律保证。 
       新特色之三:实现统一战线空前广泛性的最佳途径——“一国两制”
      为实现统一战线更大范围的广泛性,一个重大的难题,就是社会主义大陆同台、港、澳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收回港澳地区和使台湾回归祖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在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港澳台的历史及实际情况,集中全党的智慧,提出了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一国两制”。
        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访问美国时明确表达了"一国两制”的最初思想。他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1982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一海外朋友时说,以叶剑英委员长名义发表的关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要破坏他那个制度。”同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明确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新泽西州大学教授杨力宇时,具体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有关内容。他说:“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至此,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战略决策已经形成。从1984年开始,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构想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他多次发表谈话,例如,1984年2月,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的代表团时明确指出,大陆和台湾统一后,“台湾仍搞他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从而完整地概括了“一国两制”的科学含义。不久,邓小平同志又提出,在社会主义前提下“允许一个小的地区存在资本主义”的思想,而且指出“一国两制”的政策50年甚至百年不变。这样就“一国两制”构想更加具体明确了。
       事实上,从台湾和港澳同胞来看,由于他们生活的条件所决定,他们中的一些人,纵然有爱国之心,但对实行社会主义的祖国大陆还是心存隔膜,统一战线要实现更大的广泛性还有种种难以克服的障碍。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就找到了克服这种障碍、实现统一战线更大范围广泛性的最佳途径。
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构想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鲜明的特点;
      1、祖国统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政府,在其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大陆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在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同大陆的社会主义和平共处,互通有无,互为补充,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支援和相互促进,共同为国家富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
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战略决策提出后,得到了“三胞”和世界各国热爱和平人士的理解和赞同。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有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也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这样,使港澳两地长期处于外国统治下的历史即将宣告结束,中国人民所受的历史耻辱将得以洗雪。港澳地区的和平顺利收复,雄辩地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最佳可行性。
       2、这种方案是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的范例。
       “一国两制”构想更为深远的意义是,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用和平方式解决某些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的范例。
       事实证明,“一国两制”的战略决策,不仅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促进共同繁荣的最佳方案,而且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国家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范例。当今世界,一些不稳定的局部地区,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国家间、民族间的争端及其所引起的冲突都面临着用寻找各方都能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和平方式去解决,“一国两制”构想,就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正因为如此,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世界有识之士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一个最佳办法。例如,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指出;“这是在当前国际关系中有效的、静悄悄外交的一项极为突出的范例。”日本社会党委员长石桥政嗣认为,“这不仅对台湾回归祖国和南北朝鲜实现统一产生良好影响,而且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会受到世界爱好和平的一切人士的高度评价。”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认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邓小平“最有天才的创造”。被誉为美国外交政策“智囊团”的兰德公司的专家们认为:“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创造的20世纪世界战略史上从未攀登过的最高峰。“一国两制”将是取胜于世界的一首“妙棋”。
        综上所述,新时期邓小平的统战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其统战基础、统战方针和统战途径三大特色理论,无不体现着求实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创新性与普遍性相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恢宏性和可行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已经指导我们获得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祖国统一的巨大人力物力资源和国际支持。我们相信,在邓小平统战思想指导下,通过广大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祖国统一与富强将为期不远;邓小平统战思想,也必将在全世界范围内愈来愈显示出其积极影响和作用。

注释:
①②③④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6,161,156,162,267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8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简介] 江南,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徐州市政协常委 ,徐州市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徐州市副主委
    刘洪英 ,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党建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