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因地制宜,各方联动,协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展开

发布时间:2016-07-1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 字号变大 | 字号变小

2013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工作要求,去年,党中央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国务院又连续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其中都提出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具体要求。

201675日下午,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召开海绵城市建设座谈会,来自住建部门、高校、建筑企业的10位专家齐聚社省委机关,就海绵城市建设建言献策,社省委副主委叶勇出席座谈并讲话。

一、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最忌“一刀切”

本次座谈会上,提及率最高的一个词便是“因地制宜”。对于“海绵城市”这一城市建设举措的必要性,专家们无疑一致肯定。正因它事关城市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在实际操作层面,必须慎之又慎。只有在把握区域实际状况的同时,结合不同的气候、地质、水文条件、社会环境等展开差异化的海绵城市建设举措,才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1.因本地区整体环境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当首先“自我体检”。以居住省为例,年降水量在700-1100毫米,城市地下水位高,城市绿地的土壤储水空间有限,雨季的内涝才是城市的最大问题。如果套用缺水城市的深挖埋置储水装置的工程手段,就不符合实际情况。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建生教授指出,禁采地下水这个规定有待斟酌,有关研究表明,深层水和浅层水的补给规律决定地下水是可以正常使用的,只有去掉地下水禁用紧箍咒,才能更好地在江苏实现海绵城市的精髓。

2.因城市内部不同区域制宜,“海绵”也需因势利导。江苏省江南建筑技术发展总公司董事长胡明亮认为,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地质条件区别处理,因势利导,比如有的位置较为脆弱,有的地方存在地下设施,周围环境较为敏感等,加之雨水侵蚀,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对待这些情况必须慎之又慎。

南京兴华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院长、总工程师刘子洁讲到,对于新建小区,可以给予开发商一定的政策,要求其系统上强制执行一些雨污分流、雨水再利用等方面的做法,实现城市治理和开发商售房宣传上的双赢。对于老旧小区,应采取“见缝插针”式的整新,小地方小做,大地方大作,不搞一刀切。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郝日明教授指出,当前一些城市过度地作“下凹绿地”试图增加绿地的蓄储雨水,因为此类绿地只能配植耐水淹植物,会导致城市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降低。应在城建规划中充分考虑城市绿地中的坡地、平地和凹地的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兼顾好绿地的海绵、景观、碳汇、休憩等多方面功能。

二、科学先行,建设海绵城市需基础研究作支撑

1.加强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完善技术支持

要想实现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必须对本地的地质、水文、气候有着科学、准确的了解,这离不开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就目前掌握的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技术而言,对于城市降雨规律、产汇流规律、土壤渗透特征的研究还不够系统,缺乏完善的规划控制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缺乏规划设计、施工建设以及运行养护相关规范标准。

海绵城市的推进部门必须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依据最新、最权威的基础资料作出决策。从事相关基础研究的专家学者,也需要有助力海绵城市建设的意识,有侧重、有目标地加强调查研究,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智囊,提供最符合实际的研究结论。

2.打破数据壁垒,保障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展开

海绵城市建设得以顺利开展,需要大量的数据作支撑,尤其需要跨学科专业的协调和联动。而目前国内的数据大多无法实现充分共享,气象、水文数据依然无法方便地查询。尤其对于高校里的专家,没有行政上的业务往来,更是难以获取跨领域的基础数据,科研进程存在障碍。

专家们普遍希望,未来能够建立一个用于数据共享的官方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资源互通。海绵城市相关基础数据的共享,可以使跨领域、跨专业的专家们互通有无,同时也会成为推动“数据政府”形成的一个契机。

三、部门协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政府部门具有全局观

海绵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涉及水系统、道路广场系统、园林绿化系统、建筑住区系统等,集合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园林景观、环境学、气候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基于系统的顶层设计,必须基于对传统城市水管理系统的理解和对规划管控方法进行彻底革命,从而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契机,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环境的创新型优化配置与管理。

但是,目前海绵城市建设无论是政策支撑体系,还是技术支撑体系都有待完善。在政策方面,还缺乏法律法规支撑,制度办法保障;在人才方面,缺少横跨多专业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甚至能够熟练应用模型工具的工程设计人员都很匮乏;在产业方面,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团队,乃至产品和材料。

要解决以上问题,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具有全局观,牵头单位与协作单位鼎力合作,摒弃部门偏见。

据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牵头单位、省住建厅城建处副处长何伶俊介绍,江苏省目前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早在2013年,江苏省曾发文对低影响开发模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建立了考核制度。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相继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组、江苏省海绵城市技术中心,组织召开全省排水防涝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并发布了《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大纲》、《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导则》、《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还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积极学习借鉴美国、法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雨洪管理技术。未来,江苏省将从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撑、加强考核评估四个方面入手,继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