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庆”活动优秀征文】发展中的常州妇幼保健
发展中的常州妇幼保健
妇幼保健工作,不仅关系到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作为一名妇幼工作者,我耳闻目睹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常州妇幼保健事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解放前的中国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受“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封建礼教的压迫,许多妇女有病得不到医治,更谈不上预防保健了。那时我市没有妇幼保健机构,仅有二十多名助产医士。孕妇分娩就象过“鬼门关”,尤其是发生了难产,孕妇和小孩的性命就难保了。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女人生孩子,一只脚在产房里,另一只脚在棺材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常州于1952年成立了市妇幼保健所,结束了我市没有妇幼保健专业机构的历史。但当时只有几间房和十几名医务人员,医疗条件也非常简陋。妇幼保健人员只能依靠尺子量,木听筒听。但医务工作者服务热情高涨,除了为妇女儿童提供最基本的保健服务外,还走街穿巷,宣传母婴保健知识和新法接生的好处,动员孕妇到医院分娩。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全市的住院分娩率上升到96%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0~50/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30/1000。
在“文革”期间,妇幼保健机构被取消,常州的妇幼保健事业和全国一样受到了挫折。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我市的妇幼保健工作带来了无限生机。1979年市政府拨专款建造了面积430平方米的新妇保所,配备了二十名专业人员。开设了妇女保健组和儿童保健组,主要开展儿童体检、围产期保健、婚前检查和妇女儿童常见病的防治。1981年市政府为提高妇幼保健的技术水平,抽调各大医院的妇产科专业人员,在天宁区健民医院的基础上组建了常州市妇产医院,虽然当时床位不足百张,医务人员只有140多名,年门诊量不到10万人次,但是拉开了妇幼保健人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序幕。
1995年5月,常州市妇保所再次由麻巷搬迁至常面路8号(妇产医院旁),建筑面积达2280m2,业务用房1500m2,开设了儿保科、妇保科、检验科,成为了常州地区妇女儿童保健的技术服务中心、业务培训中心和信息指导中心。主要开展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妇女和儿童常见病的预防,婚前医学检查,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把“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落入到千家万户,确保母婴安康家庭幸福。我市的各个区县也纷纷成立了妇幼保健机构,建立了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保健网,保证了全市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8~22/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正在12~18/1000,母婴安全得到了良好的保障。
2003年8月,常州市妇保所与常州市妇产医院合并,医院正式更名为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医院占地面积1万5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拥有一幢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妇幼保健大楼,为常州的妇女儿童提供了舒适的就医环境。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妇幼保健工作高度重视,加大了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建设。全市已有8家妇幼保健专业机构,其中三等甲级妇幼保健院1家,甲级妇幼保健所3家,等级托幼机构超百家,使妇幼保健的服务范围大大拓宽,保健的技术水平也突飞猛进。同时推出了“免费婚检、免费妇女病普查、免费预防接种”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使每一位妇女和儿童都能享受到全面、连续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目前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正在8/1000,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六十年艰苦创业,风雨兼程。六十年锐意进取,春华秋实。作为常州妇幼保健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为6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坚信: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我们的妇幼保健事业一定会再创辉煌,为常州的发展再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