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双庆”活动优秀征文】从村娃到教授

发布时间:2009-10-1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从村娃到教授

乔维德

建国60年来,没有什么能像改革开放这样彻底地改变着中国,改变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改变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我的人生经历就是这千千万万因改革开放而受益的中国人的一个缩影和见证。

60年代,我出生于江苏宝应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养育了我们4个孩子,我排行老二。父亲是小学民办教师,工资收入非常微薄,还经常收到大队打给他的“白条”,有时一年下来连一分钱都领不到。母亲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为了挣工分,她整天在田间地头劳作。家里生活就靠母亲养鸡、养猪艰难地维持着。当时没有学前教育,我是直接读的小学,村里把用来储藏公有财产的保管室腾出一间来作教室。老师走马观花似地不断地更换着,而且不同年级的不同班级都被安排在同一个教室由同一个老师授课,这就是“时代特色”的“复式班”课堂。然而在这种困苦的环境中,每次语文和数学考试我都是以双百的分数成为村里的奇迹和美谈。八岁的时候我就会生炉子做饭、喂猪,这些都是农村孩子会干的活。我的整个童年记忆虽然也有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时的欢乐,但更多的是家里的清贫······

80年代,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工学院(现更名为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全乡第三个考上大学的农村娃,也开始了我崭新的学习和人生命运的转折。

记得去南京报到的那一天,我只带了一床被褥和一些日用品,身上穿着一套妈妈手工做的新衣裳。靠着学校每月发放的19元助学金和每学年的奖学金,我度过了四年难忘的大学生活。大学毕业时恰逢“六四”动乱,同时扬州市人事局急向学校招收毕业生,于是我被分配至宝应县某大型企业工作,从最基础的电工和机电设备维修助工干起。后因工作需要被抽调至宝应广播电视大学任教,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一个农村娃能成为大学老师,我做梦都不敢想,这要感谢我国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感谢党从1978年起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从当上大学老师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把这种感激和感恩全部倾注在事业上,我不仅主动担任班主任,还积极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工作中我始终要求自己:作为大学老师,应该有为人师表的风范,有渊博的学识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2002年当我由讲师晋升为宝应县第一位副教授并荣获市“优秀教师”、县“十大青年标兵”、县“优秀政协委员”等多项荣誉称号时,2000级机电和2000级计算机应用普专班全体同学给我送来了精心制作的书匾,上面写道:“不知不觉间您已和我们共度了两年的岁月。两年来,我们已习惯了您温煦和蔼的微笑、无微不至的关怀,也读懂了您殷殷的爱护和挚切的希望。您以师者和学者的智慧指导和引领我们学习与思考,又以长亲的慈爱关注我们的成长,帮助我们前进。获悉您卓越不凡的成就,我们的心里充满无限欣喜和自豪。此时我们最想让您听到这发自心底的声音:老师,我们永远爱您!”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2004年我调入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成为一个能够为常州成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的人才。次年,我申请加入了梦寐以求的九三学社,使我在政治交接学习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中,增强和提升了自身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由于多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断追求,迄今为止,本人已主持和参与了省市级科研课题和项目共1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4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参编学术著作和教材4部,并于今年晋升为教授。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30年的改革开放,近20年的大学教师生涯,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宛若白驹过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茫茫人海中,我只是一粒尘埃,一棵路边的无名小草。我,昔日的农村娃已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我家庭的生活也由原来的捉襟见肘发展到现在的衣食无忧,改革开放给我和家庭的命运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作为一个平凡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地工作着,幸福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