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优秀征文】与时代同行

发布时间:2008-09-0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变化及优化


    常州工学院支社  白葵阳


    内容提要:高校是科教兴国的重要阵地,是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是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党外知识分子的“基地”,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事关统战事业和科教兴国的成败得失。了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心态和价值观及其变化,切实做好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引导和优化工作,对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对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实现“人才强校”、“人才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高校  党外知识分子  价值观  优化  统战工作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这里汇集着党外各方面的代表人物。据统计,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约占高校知识分子总人数的55%-60%左右。而高校既是教育和科研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党外知识分子的“基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认识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意义,了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心态和价值观及其变化,把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的新动向,制定和完善统战相关政策和措施,切实做好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引导和优化工作,应成为高校统战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价值观及其变化
    高校是相对民主和文明的地方,无论是党内知识分子还是党外知识分子都有一定的话语权,并且这种话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在当今中国的高校,在市场经济的时代氛围中,党外知识分子究竟应该怎样面对现实、面向未来?以怎样的精神姿态立足于本应是高度文明的大学校园?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或许我们能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九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既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开始,也标志着新时期的真正到来。伴随着政治文化上的拨乱反正,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从极“左”路线的控制下解放了出来。八十年代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党外知识分子思想蜕变的年代,从纵向看,其表征是党外知识分子从主流话语中分离出来的过程。最初,党外知识分子文化上的反专制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在经济上的体制改革一起,合力完成了新时期的转型。但随着历史反思的深入,知识分子把人字一再大写,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再也找不到自由想象的空间,他们便沿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河床回溯,在西学的思想文化的库存中重辩启蒙理性,像面迎黎明昂首啼鸣的“高卢雄鸡”(马克思语)置身于社会的十字街头,以启蒙者自居,而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在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下,现代性的思想启蒙进一步深化后将可能发生的思想文化的困境,以及经济现代化深入过程后自身边缘化的宿命,尤其是当计划经济的圩堤决口,商品经济的大潮迅猛地席卷社会时,昔日主宰社会文化的人文理想的光彩黯然失色,悄然而起的是世俗社会粗鄙的功利意识——赤裸裸的商品拜物教与权力崇拜,知识分子的身位也开始发生根本性的位移,即从社会文化结构的中心移向社会的边缘,这在九十年代初期知识分子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引发出一种普遍性的失落情绪。他们体验到了落寞、惶惑、焦虑,甚至感觉到一种被动的、被剥夺的悲哀。许多知识分子尤其是高校的党外知识分子不得不压抑强烈的入世情怀,从社会的十字街头退回到象牙之塔。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党外知识分子是以政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八十年代的党外知识分子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他们是社会良知的代言人,社会核心价值的鼓吹手”。①当社会顺利发展时,他们能从价值观的层面给予肯定和强化;当社会出现危机时,他们能从价值观的层面予以剖析和匡正。他们和历史上先贤圣哲一样先忧后乐,有着浓郁的理想主义情结,追求完美、纯粹和道德洁净,有着激烈的反功利倾向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价值追求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只要有过八十年代高校学习生活经历的人,是不难发现八十年代的高校“孔圣人”似的党外知识分子是大有人在的。
    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走上前台执政,形成新的政治格局;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到中共十五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方向,带来了从经济生活到社会生活乃至人们精神生活更为全面深刻的变革。知识分子尤其是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对人生、道德、民主、职业等方面的思考和选择正在由单一性、绝对性逐渐向多维度、相对性转变,试图追求建构一种满足主体自我表现或自我实现要求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一是核心价值观由集体和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自我意识、进取心和成功欲强烈,个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得到充分肯定。理想主义的、自觉服从社会和国家利益的人生追求,正在被现实功利的、更具个人色彩的人生追求所取代。二是在道德价值观上,传统文化所承载的道德规范仍有一定的影响,但道德的宽容性同时也在不断增强,个人身份与道德要求日渐脱钩。三是在政治价值观上,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绝对化政治权威地位下降。四是在职业价值观上,普遍渴望在职业活动中发挥自身专长,展现自己的才华,经济收入和社会声望成为职业评价中最重要的标准。综观当今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形象,其文化景观与八十年代简直判若鸿沟。
    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价值观的优化及其必要性
    以上变化表明,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与时代同步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其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在逐渐抛弃一些陈旧观念,树立起了利益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市场观念等一系列崭新的思想观念,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部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行为倾向,不能正确处理理想和现实、政治和业务、个人和集体、本职和兼职、创业和创收等等的关系,利己主义观念较浓,功利主义思想较重。“它与社会的关系是沉浸而不是引领,是适应而不是规范;它多了现实性而少了理想性,多了功利性而少了纯粹性”。②由此带来的集体观念淡漠、奉献意识不足、敬业精神薄弱、学术尊严丧失等人文精神的严重滑坡与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的身份认同和公众期待极不相称,也与“培育‘四有’公民和传播先进思想的重要力量”名实难符,更与大学生期待和“需要”的师表形象大相径庭。因此,加强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引导和优化工作很有必要。
    基于此,许多高教界、知识界的有识之士提出重建人文精神,吁请知识分子尤其是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不媚俗,不屈从,关注现实变革,张扬社会理性,关怀人文情感,倡导文明进步,寻找理想真理,追求崇高价值,批判腐败堕落,勇于挑战强权,敢于捍卫正义。上海学者陈思和先生的《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上海文化》1993年创刊号)一文中把现代转型期的知识分子价值取向概括为三种:失落了古典庙堂意识、虚拟的现代广场意识、正在形成的知识分子岗位意识。明确指出,告别古典意识和广场意识,建立岗位意识:“我们既然已经失却了传统的庇护,唯一能守住的,只能是我们的岗位”。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包括双重的责任意识: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并以前者的价值取向来支撑后者,即立足于具体岗位、凭藉知识与冷酷的世俗权力的抗争,与卑琐的动物本能抗争。
    现在,确实有不少学者从“庙堂”和“广场”撤下来,回到书斋从事纯学术活动。应该说,学术活动自有其价值,但学术在成为个人生存方式和理由的另一面,有可能消解知识分子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以及由这种关怀产生的对现实的否定与批判,至少在今天的时代环境下是如此。人类情怀对现代知识分子来说,应该大于学术。著名文化学者吴玄和范钦林等在“知识分子的价值定位”的讨论中也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知识分子应找回自己失去的(社会)话语空间……应该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话语之间寻找一个自由的话语空间,对大众话语、主流话语起一种调节与制衡的作用”③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作为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关注自己在高校校园的话语权,力求使高校成为导引社会良好风气的“良大学”(蔡元培语),也要关注整个人类及其终极价值,成为社会良知的代表,通过自己的话语使社会在制度运行层面达到一种稳定与均衡,在以“庙堂”为象征的政治权力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不断协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既不是挤入“庙堂”,也不是归隐民间。知识分子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群体,应该永远对现实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谓的“批判”是指哲学意义上的批判,即对已有的包括传统和西方、官方和民间的知识、文化做一些清醒的理解和清理工作,在大众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在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建立知识分子精英文化,并且对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进行潜移默化的改变,对大众文化进行启蒙的渗透,这也是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批判”与“启蒙”构成了知识分子存在的全部价值。当然,这种批判,不仅包括对于主流话语和大众话语的批判,同时也包括了对自身的批判——“放弃独立精神服从主流话语的异化与官本位、放弃批判与启蒙而从众的‘俗化’、放弃现代意识的复古的‘雅化’。”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批判”应成为知识分子的存在方式或价值定位方式,是知识分子精神素质的最重要内容,否则知识分子就只能是知识的一个“分子”,丧失了知识生产的原动力。
    作为知识分子“岗位”中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书斋和讲台是学术活动的基本场所,但如果只关心赖以生存的书本和讲台,那他至多只能成为人类知识的留存者,而不是人类命运的关怀者。在书斋与社会、当下与未来、审美与功利、喧嚣与宁静等关系纷繁的现实面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磨砺批判力,提升审美力,涵养向心力。尤其是教学和科研一线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不仅要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学术成就,更要展示自己高尚的人格与精神追求;不仅要把教育教学视为一种职业,更要把教育教学当作一种“志业”。而只有当教育者具备了较高的人文情怀、审美修养、人格魅力和批判创造精神,才能在“教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启发学生智慧、感召学生心灵,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享受到美的陶冶,体会到创造的力量,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才会进一步使生活敞亮、人生辉煌,从而使人生境界得到提升并体现出高品位的精神性格和文化气质。也只有这样的大学生们组成的高校风景,才能吸引世人钦佩的目光,从而使高校真正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阵地。
三、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优化策略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因此,除了党外知识分子自身的“修炼”之外,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针对高校特点,理清思路,找准对策。
    (一)要充分认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性质和重要性。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高校统战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高校统战工作的根本任务。要重视统战宣传工作,发挥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优势,大力开展统战理论研究。
    (二)树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新理念,“冲破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是形式的误区,树立统战工作举足轻重的理念;冲破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是负担的误区,强化统一战线重要法宝的理念;冲破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无所谓的误区,确立统一战线战略地位的理念”。⑤
    (三)完善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的统战组织机构和统战工作制度。适应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新变化的需要,制定和完善统战相关政策和措施。
    (四)进一步提高统战干部素质,优化统战干部队伍,不断改进统战工作方法。及时把握党外知识分子价值观及其变化动向和原因,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党外知识分子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好引导教育工作。
    (五)加强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重视做好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工作,做好党外人士的培养和使用工作,贯彻落实政策,为党外知识分子发挥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
    (六)关注党外知识分子的切身利益,提供系列化服务,帮助高校党外知识分子解决实际问题。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事关统战事业和科教兴国的成败得失。在当前,做好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价值观朝着时代的需要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对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对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实现“人才强校”、“人才强国”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②潘少云、高文武.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取向初探.理论月刊[J]2007、1   P25
③④吴玄.中国当代文化批判.学林出版社2004,P、283-284、295
⑤孙淑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研究.研究生论文网〔M〕2005
参考文献:
1、颜敏.审美浪漫主义与道德理想主义〔M〕华夏出版社2000
2、韩亚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J〕2003
3、孙淑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研究.研究生论文网〔M〕2005
4、吴玄.中国当代文化批判.学林出版社2004
5、叶继奋.对话的难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