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效春蚕精神 岗位奉献谱新篇

发布时间:2019-07-2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记九三学社镇江市委委员、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徐安英

    徐安英,女,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养蚕与育种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蚕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负责人,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江苏省遗传学会理事,江苏省核农学会理事,九三学社镇江市委委员,九三学社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支社主委。

发奋努力 成为农业科研队伍中的一员

    1958年1月16日徐安英出生于四川省隆昌县一个教师之家,她幼少年时期,正遇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学校开课极不正常。那时候,读书无用论盛行,认为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读书越多越反动。尽管如此,徐安英在父母教育下,仍然相信“知识就是力量”,“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她学习努力,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成绩名列年级前茅。1976年高中毕业之后,她随同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下放到农村劳动锻炼,在劳动之余,她仍然坚持读书看报。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布新闻,中断11年的高考恢复了!喜讯迅速传遍全国大江南北,徐安英听到消息后,非常高兴,赶紧赶回县城准备复习高考。那时候正规的高考复习资料很少,没有复习的书、没有教育电视,更没有互联网,高考复习资料都是各中学自己发行的油印本。搞到隆昌一中高考复习提纲后,徐安英开始认真准备。1978年9月,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二批大学生,徐安英终于如愿以偿成为高中班上仅有的两名大学生之一,进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蚕桑系学习。那时候我们国家刚刚从文革的混乱中挣脱出来,“重知识,重人才,重文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学习的气氛非常浓厚,徐安英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学习十分刻苦,最后以优异成绩毕业。1982年大学毕业后先分配在湖北黄冈农校教书,1983年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工作。

兢兢业业 蚕桑科研结硕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蚕桑科研机构,在国际国内蚕桑界较为知名,孙本忠、顾青虹、吕鸿声等蚕桑大家均出自该所。能进入这样顶级的蚕桑科研单位工作,徐安英非常高兴。而她也从此与家蚕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研究结下不解之缘,并明确树立了为蚕桑事业奋斗这一人生追求。
    由于徐安英勤奋好学,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很快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家蚕育种技术和新育种方法研究上崭露头角。从1986年开始即成为课题组科研业务骨干,先后作为主要执行人或课题副主持参加了蚕桑“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家蚕无性繁殖技术研究”、“抗NPV核酶转基因蚕的研究”,农业部生物技术重点项目“蚕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抗菌肽基因的合成”,国家863计划课题“应用蛋白质工程改进蚕丝性能”。 
    1995-1997年作为主持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家蚕平衡致死系的研究”,当时整个研究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不多,年轻人主持的更是凤毛麟角。与此同时,她还采用温汤处理、低温冷冻处理、Co60-γ射线辐射处理、平衡致死等技术诱导获得与母体基因型完全一样的全雌蚕后代、类自体受精单核雄蛾无性繁殖系、双精雄核发育和平衡致死雄蚕及保持系。这些研究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她还进行了显微注射、人工受精、精子携带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家蚕并使其表达,用荧光素酶、绿色荧光蛋白等作报告基因,用基因枪、电子穿孔、真空加压等手段将构建的外源DNA导入蚕的培养细胞,并在培养细胞观察到明显表达等试验。
    2001年4月徐安英担任养蚕育种研究室副主任并全面负责蚕种质资源课题组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保存有近700份蚕种质资源,是我国也是世界一地保存蚕种质资源数量和资源类型最多的单位。蚕种质资源研究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服务性的工作。徐安英深知这项工作不仅平凡而琐碎,而且不易出成果,费神费力不讨好。但她更明白自己肩负着将中华民族遗传下来的民族瑰宝——蚕种质资源保护好的责任。
    由于蚕种质资源保存有其特殊性,需要长年不断的饲养继代保存,近30年来徐安英在蚕期周末从没有休息过,即使五一、国庆长假都从不休息,而且从没有加班工资也没有补休。宋人谢枋得诗云“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足见自古以来养蚕是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徐安英每天一大早就要起床去蚕室,晚上很迟了还要去给蚕宝宝喂食桑叶。女儿小时候,为了加夜班,只好将女儿寄放到蚕业研究所托儿所。她把自己的青春和一切完全奉献给了蚕桑事业。
    在科研工作中她善于思考,开拓创新,原来蚕种质资源课题组经费不足,主要靠研究所自筹经费解决。徐安英上任后,积极争取国家课题,从2001年到2008年蚕种质资源科研究工作先后争取到了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基础平台项目、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子课题、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项目,2008年起,徐安英连续被农业部聘为“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承担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种质资源评价”岗位工作。
    通过这些科研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不仅解决了蚕资源组课题经费,还使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原有蚕资源组课题基础上先后成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蚕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和江苏省蚕桑基因库;主持研究制定了我国首个家蚕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等技术规程和蚕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构建了家蚕种质资源评价数据库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蚕种质资源网(http://www.cnsilkworm.com);创建了家蚕耐氟化物污染、耐NPV病、不含桑叶粉的低成本人工饲料饲养的多食性、天然彩色茧、低丝胶率等多类蚕的新种质;利用100个SSR分子标记构建了384份家蚕种质资源的指纹图谱;筛选了家蚕不感染DNV基因nsd-Z、耐氟主效基因Def、黄茧基因C、黄血基因Y等SSR标记,并构建了相应的分子连锁图,并进行了抗逆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迄今为止,徐安英已经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两项,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奖 一等奖1项。培育了1对耐氟家蚕品种;育成了我国第一个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抗NPV病特殊蚕品种“华康1号”。
    为了了解掌握我国野生蚕桑资源情况,近几年徐安英还与同事一道还先后到新疆、西藏、黑龙江、贵州、山东等省考察,收集我国野生蚕桑资源。由于考察时间紧任务重,而且野生资源大多分布在边远山区、经济落后地区,因此考察线路难走,需要早出晚归,徐安英本身身体比较弱,她克服了晕车、高原反应等困难,与同事们一道共同完成了考察任务。
    作为农业部岗位专家,徐安英不管科研工作有多忙,还经常挤出时间到四川、云南、贵州、安徽、山西、陕西、江苏等省的多个市、县、区的养蚕农户家里去了解生产情况,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为了了解掌握国际蚕业科研及相关产业发展动态,徐安英利用各种途径和机会先后到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大学、意大利丝绸研究站、米兰大学、意大利农业部蚕业试验站,日本蚕丝会蚕业技术研究所、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泰国泰丝公司、马哈沙拉堪大学,罗马尼亚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研究所,美国康乃尔大学等进行访问交流。
    为了使蚕种质资源研究后继有人,徐安英非常注重团队建设,关心年轻一代成长,其中1名团队成员先后留学法国、日本,发表多篇影响因子较高的SCI文章,已晋升为蚕研所最年轻的研究员;1名被选进蚕研所党委。2002年至今徐安英已招收研究生11名,她为了把研究生培养成才,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对学生的关爱呵护细致入微,从工作到生活无不关心。对学生的选题、试验方法都亲自安排、落实,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还积极鼓励学生去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在她的言教身传感染下,她所培养的研究生也都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其中有两位已被聘为副研究员,6位考上博士生(1位法国博士后,2位在韩国攻读博士)。有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徐安英对学生的关心关爱也得到了学生的热情回报,每年春节后,毕业的和没有毕业的学生都要相约一起到蚕业研究所看望她,大家团聚在一起,互相交流一年来各自在工作、生活上取得的成绩。

相夫教子 家庭事业双丰收

    徐安英与丈夫李龙是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夫妻双双在蚕业研究所工作。作为科研人员,她不仅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作为妻子、母亲,她还要照顾好全家的家庭生活。在她的悉心打理下,可以说徐安英家庭是事业、家庭双丰收。
    其丈夫李龙研究员现任蚕业研究所副所长,并受聘担任世界银行(World Bank)、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蚕业顾问。
    由于丈夫工作较忙,出差较多。养儿育女重担就落在了徐安英的肩上。女儿刚刚读幼儿园,她就教她背唐诗宋词,听讲幼儿故事。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她特别注意五点:一是对孩子以鼓励为主,培养小孩的自信心;二是注意小孩的道德情操冶炼,做人一定要诚实、正直,待人一定要友善、和蔼;三是培养小孩学习的方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动手又动脑”;四是培养小孩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观念,每个周末小孩必须洗碗;五是注意小孩的身体健康,保持小孩脑中充满氧气。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2003年夏女儿李涓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同年11月参加托福考试获得640分的好成绩,2004年3月获得高额奖学金赴美国史密斯学院留学,该校为美国著名的7姊妹学校,号称女子常春藤学校,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夫人南希、老布什夫人芭芭拉都是史密斯学院的校友。进入史密斯后,女儿主修数学、副修经济,成绩非常优秀,每学年都获得史密斯的院长奖和优秀学者奖,2007年还获得史密斯学院Jean Fine Spahr校友奖。2007年女儿被美国著名的常春藤学校康乃尔大学运筹学暨信息工程系录取为全额奖学金博士生,今年5月女儿即将从康乃尔大学博士毕业。
    2007年徐安英家庭成为江苏科技大学唯一获得镇江市首届“百佳文明和谐家庭”之“学习型家庭”。
 

参政议政 热心社务工作

    徐安英自2002年11月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支社主委后,先后担任九三镇江市社市委第五届、第六届市委委员、妇女委员会副主任,九三江苏省社委第五届农林业专业委员会委员,镇江市润州区第三届政协常委。
    作为九三学社成员,徐安英热心社务工作。平时不论业务工作有多繁忙,她都抽空参加社务工作。积极参加九三省社委农林委、市委、市妇委和江苏科技大学统战部组织的各项活动。2009积极响应“九三”江苏省委“百名专家进乡村行动”活动,参加了镇江市社市委在蚕桑养植之乡丹阳市访仙镇瓦西村“百名专家进乡村行动”,为40多位蚕农进行栽桑养蚕技术培训,发放宣传资料,与蚕农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解答技术问题,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当地党委统战部的肯定。
   作为镇江市润州区第三届政协常委徐安英科学地安排好本职工作、社会工作,积极参加政协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履行代表和委员的职责。先后向润州区政协提交了有关加强出租车管理、临时工权益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提案多个。
    九三蚕研所支社于1987年8月成立,是镇江市最早建立的基层支社之一,其中高级知识分子约占80%。由于蚕研所支社老同志多,社员年龄偏大,徐安英注意关心老社员生活、健康,如有社员生病她就到医院或家里看望病人;同时,为了保证九三学社工作后继有人,她还积极发展新社员,目前蚕业研究所支委共有九三社员14人。她以她的热情、诚恳、大方,真心诚意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同事,赢得了支社成员的认可。2002年她被华东船舶工业学院评为2001/2002学年优秀教师, 2003年被镇江市润州区第三届政协委员会评为年度优秀政协委员,2005年被江苏科技大学评为江苏科技大学首届“十佳女教工”,2010年被江苏科技大学评为2009-2010学年优秀教师,2012年被九三学社镇江市委员会评为2007-2011年度优秀社务工作者。


    良好的职业素养,诚实守信的美德,爱岗敬业的精神,铸就了徐安英巾帼标兵的风采。她没有豪情满怀的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的业绩向世人诠释了一个蚕业工作者平凡而成功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