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教学名师王贵成

发布时间:2019-07-2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教学名师王贵成
----记江苏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镇江市委主委、江苏大学教务处长王贵成教授
赵俊华    毛颖
    王贵成教授于1955年8月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现公主岭市)。小学时恰逢文化大革命爆发,交白卷、批白专和读书无用论迫使千千万万个青少年离开了课堂,但这并未泯灭一名纯朴少年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1974年高中毕业后,他下乡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国营大雁种马场,曾驾驶打草机割过草,站在康拜因上收过小麦,独立出过蒙古包,还在场部机关担任过干事。劳动之余,王贵成千方百计找机会,挤时间,去读书,去学习,用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先后为呼伦贝尔盟日报、海拉尔市人民广播电台等撰写过多篇新闻报道。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人都深知,那是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但它不仅锤炼了王贵成吃苦耐劳的韧性和意志,也培养了他作风踏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品格。
    1977年恢复高考,王贵成首批考入佳木斯工学院(现佳木斯大学)。他十分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就读期间翻译的2篇国外科技译文在国内学术期刊公开发表。1982年1月毕业后他被留校任教,1986年9月至1987年11月,留学于日本横浜国立大学。1995年4月,在获浙江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6月至12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合作研究。1996年9月起,王贵成教授历任江苏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高教研究所所长(兼)、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等职。现任江苏大学教务处处长、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国际精密表面光整加工与去毛刺技术委员会理事,日本精密工学会海外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切削专业委员会委员,光整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切削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会理事、教学与培训委员会副主任,政协江苏省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镇江市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常委、九三学社镇江市第六届委员会主委等职。
精益求精  多年历炼成名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凭着对高等教育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多年来,王贵成教授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他先后主讲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精密与特种加工》和《超精密加工理论》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他一贯备课充分,用力背教材、用心背学生、用情背教学过程,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讲课做到精神饱满、深入浅出,注重理论联系工程实际,注重双向交流与师生互动,将书本理论知识讲活,将工程技术需要讲生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出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们说“听王贵成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每次选课,王教授的课总是第一个选满。也总会有部分学生宁愿作个“旁听生”,并建议学校提高限定的修读人数。学生、同行教师和校教学检查员每学期对他的教学质量评价均名列学校前茅。他坚持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坚持每学期讲一堂示范课或听青年教师课,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给予精心指导,成为机械学科、机械专业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
    王教授长期坚持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1991年,他针对考察(选修)课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专题讲座——研讨式教学法”,不仅在本校应用,还在兄弟院校推广并取得显著成效。1997年,他承担了江苏省高校面向21世纪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带领教学团队率先确立出 “三年共平台”的人才培养新方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明显优化,工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03年,王教授又承担了《基于大工程理念“现代机械工程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省高校教改重点项目,他组织开展了“四位一体”(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合为一体)综合教学改革,构建出开放型工程训练新体系,开辟了现代机械工程师培养的新途径。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和工程环境熏陶,使学生认识工程,熟悉工程,掌握工程,最后驾驭工程。近年来,王教授主持省部、国家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9项,在《中国高等教育》等杂志上发表教改论文16篇,获国家和省教学成果奖5项。《高等工程教育开放型工程训练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于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大工程教育”理念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2007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王教授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工作,努力将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适时带进课堂,不断融入到专业教材中。他主编出全国第一本《精密与特种加工》教材,被教育部列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湖南大学、东北大学等20余所高校选用。该课程于2004年获省精品课程奖,2005年获省精品教材奖。他主编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技术》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年他领衔申报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江苏大学第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作为研究生导师,王教授作风朴实,学术民主。长期坚持下实验室,坚持参加学科组学术研讨会。他指导过近3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有的来自西安交大等名校,有的已在高校任职教授,甚至还有毕业于哈工大的博士慕名前来做博士后。王教授的博士生每位都能在国家级学报或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并被SCI或EI收录。在谈到怎样与学生相处时,王教授说:“我们之间今天是师生,明天将是同行,应是一种学术平等关系。我们坚持每两周定期进行课题研讨,交流学术思想,探讨科学问题。我从不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现点,相反,大力提倡他们要有质疑精神,包括对我的研究和学术观点进行批判。”在王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有8人次获校和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奖。2005年毕业的刘菊东博士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于2006年被破格晋升教授;2003年毕业的王树林博士已成为博士生导师,并于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王贵成教授认为,“有些人以年、月、日来计算时间,也有些人却是以小时、分甚至秒来计算时间的。正因为如此,各人的成就和社会价值也就不一样”,他也确实是以这种只争朝夕的精神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挑战自己的潜能的。二十余年的辛勤耕耘,王贵成从一名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主讲教师、成为骨干教师、成为优秀教师、成为教学名师。1991年11月,他被破格晋升副教授;1994年被评为省首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6年4月又破格晋升教授;1998年被评为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同年,被原机械工业部评为博士生导师;2006年获江苏省教学名师奖;2007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潜心研究小毛刺做出大文章
    1986年,王贵成作为国家教委公派留学生进入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师从国际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日本精密工学会前会长、金属切削泰斗、工学博士中山一雄教授。这一机遇使他的学术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当时,毛刺形成及控制和切屑形成及处理是机械加工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敏锐地意识到:随着机械制造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机械零件加工精度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而毛刺是影响和制约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柔性制造系统及自动化加工技术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他认为:“小毛刺,大问题,小毛刺也能做出大文章”,系统开展毛刺研究对提高我国机械制造水平、提升我国机电产品国际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并依然决然地将毛刺研究确定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在中山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开启了研究的新征程。
    金属切削毛刺的形成涉及到材料科学、断裂力学、机械动力学和精密加工工程学等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加之前人较少涉足,几乎没有多少可参考的文献与资料,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梳理、去探索,筚路蓝缕,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为此,王贵成教授一方面主动走访日本东芝生产技术研究所、丰田公司、日立公司等有关工厂车间,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深入探讨,系统了解毛刺形成的影响和危害。另一方面虚心向中山教授求教,自主进行铣床的改进设计,改进实验与测试装置,开展了进给方向毛刺生成机理的研究。难题挡不住有心人,工夫不负苦心人,通过系统的实验和理论分析,王贵成终于在1987年10月日本精密工学会大会上宣读了他毛刺研究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受到了日本大阪大学花崎伸作教授的高度评价。
    学成回国后,王贵成教授继续潜心研究毛刺至今。近年来,王教授连续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775071,50275066,50675088)资助,使其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结合机械加工生产实际。历经二十余年的系统深入研究,王教授创建了切削运动——刀具切削刃毛刺分类新体系,发现了金属切削中的负剪切现象,系统科学地揭示出毛刺形成与变化的基本规律,创立出金属切削毛刺生成与控制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学术优势和研究特色,也逐步确立了他在本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ornfeld D. A.教授、日本神奈川工业大学Kaouya T.教授、德国柏林工业大学Scaffer F.博士等来函向王教授索取研究资料。1997年11月,王贵成出版了专著《金属切削毛刺》(青年科学家文库),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为其撰写序言:“论著在我国尚属首著。本书的出版,对促进金属切削理论和精密加工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2007年12月,王贵成教授主持完成的《金属切削毛刺的形成机理、控制技术、预测预报及其应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他常常将研究进展及成果适时带进课堂,将学生带向学科前沿,拓宽其学术视野,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王贵成教授为人坦诚、作风正派、勇于创新,是一位具有很强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团队带头人。为了夯实科研基础,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他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购置部分实验设备、仪器和装置。率领团队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套高速加工工具系统性能综合测试评价系统,精密零件棱边(毛刺)质量检测系统,购置了压电晶体式振动台等。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研究领域也从毛刺研究拓展到高速加工技术等,并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高速加工工具系统的开发及应用》项目,对国际标准ISO12164进行了校正,提出了工具系统设计制造及检测理论、为解决我国每年花费600~900万美元进口高速刀柄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04年12月,王教授主持的《工具系统基础共性技术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哈量集团公司、成量集团公司、上海工具厂等国内著名工具企业(集团)等都希望与王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展合作,努力开发新型高速刀柄及其工具系统。
    二十余载的潜心研究,王贵成教授将“小毛刺做成大文章”。特别是近几年,王教授的团队一直活跃在毛刺研究的学术前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械学科主任雷源忠教授称王贵成教授为“中国毛刺研究第一人”。他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6项,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1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在《Chinese Science Bulletin》、《机械工程学报》、《兵工学报》、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Material Science Forum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48篇。申报发明专利8项,已授权3项。1995年,王贵成教授被评为省先进科技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机械部首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他领衔申报的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获批为江苏大学第一个一级博士授权学科。
尽心尽责  做好党派领导人
    王贵成于1988年4月加入九三学社。1996年起,他曾先后担任九三学社江苏大学(江苏理工大学)支社委员、副主委、主委,九三学社镇江市委委员、副主委,政协镇江市委员委员、常委,政协江苏省委委员、常委等职。作为一名九三学社成员,他积极参加各级社组织的活动,关心本单位的建设与发展,情系社会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立足岗位作贡献,1990年曾获九三学社镇江市委先进个人表彰。作为九三学社江苏大学主委,他团结并带领广大成员,紧紧围绕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开展调查研究。针对江苏大学教师教学精力投入、政策导向及分配机制等问题进行调研, 2002年1月完成了《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之本》的调研报告;2006年5月,针对学校研究生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问题,提出了《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的调研报告等,都受到了中共江苏大学党委和校行政的高度评价,许多建议得到有效实施,九三学社江苏大学委员会于2003年和2005年分别被九三学社江苏省委、镇江市委授予“先进基层组织”称号。作为政协镇江市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王贵成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责。他牵头并联合39名委员提出了《关于将丹徒路更名学府路的建议》的提案,受到了中共镇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丹徒路顺利更名学府路,有效地促进了镇江高校及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相对集中、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进程。
    2007年1月,王贵成教授担任九三学社镇江市委主委。“我将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优势,担负起党派领导人的角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团结并带领全市成员,继承和发扬九三学社的光荣传统,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建设新镇江作出新的贡献,不辜负广大成员对我的信任、支持和厚爱。”在当选为九三学社镇江市委主委后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王贵成如此说。
    新的工作、新的职责,对王贵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团结并带领市委成员,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首先,着力抓基层组织建设。建立了《市委会领导联系基层支社及专门工作委员会制度》、《机关联系基层制度》,修订了《成员考察培养制度》等,要求市主委、副主委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基层组织活动,了解基层支社或专委会工作进展,及时沟通信息,解决实际困难,密切了市委同基层组织和社员的关系,促进了基层组织活动的开展。其次,着力抓市委机关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借鉴兄弟省市和市兄弟党派作法,制订了《九三学社镇江市委会议事规则》,重新修订了《组织发展工作制度》、《机关财务管理制度》及《保密制度》等8项制度,用制度规范机关的工作,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第三,着力抓参政议政能力提升。调整并充实了由市委委员、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部分基层支社负责人及成员骨干组成的经济和科技等3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并修订了《专委会工作职责》,实施了重要提案(议案)审核制度,要求凡提交市政协大会的集体提案、参加中共市委召开的“双月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的专题发言及上报社省委、社中央的报告材料等原则上应通过调研产生,并经市委会或主委会讨论通过,以确保提案(议案)的质量。
    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党派基层工作的经历赋予了王贵成主委求真务实的品格、大强度高效率的作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王贵成带领九三学社镇江市委领导班子成员,紧紧围绕中共镇江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反映社情民意,努力建言献策。针对镇江经济结构偏重、高端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深入调研,他在2008年1月市政协大会上作了《关于加快我市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建议》发言,明确建议:政策引领,强化对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导向和扶持;整合资源,培育科技中介服务业的特色和品牌;创新机制,激发科技中介机构的生机和活力;加强监管,推进科技中介服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受到中共镇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部分建议正在实施中。
    作为省、市两级政协常委,王贵成教授积极建言献策。他先后就创建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高校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创建和谐社会等提出了多项提案及建议。其中,《将江苏高教做强做优的建议》、《关于加强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的建议》等提案受到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部分改进建议被吸纳或固化到相关的政策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担任九三学社镇江市委主委后,王贵成教授的工作头绪增多,工作负荷更繁重,工作要求也更高。但他总能够精神饱满、沉着冷静、负责高效地处理好本职工作、党派工作和社会工作。他说,“尽管在同一时间我本人只能出现在一个地点,但我会努力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努力作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他认真参加省、市政协会议和相关调研、视察和考察等活动;主持社市委的主要工作,积极参加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他还积极参加中共镇江市委、市委统战部组织的调研、考察和相关会议等,常常是刚从外地参加学术会议归来,就急忙回到学校处理管理事务,又要去参加省、市等部门相关的调研、考察和会议等。可以说,在王贵成教授的工作日程上,从来就没有双休日。
    二十余载的辛勤耕耘,二十余载的潜心研究,二十余载的社会历炼,王贵成从一名有志青年成长为一位知名学者、成为一位教学名师、成为一位市党派领导人。在常人眼里,王贵成教授称得上是“功成名就”。但他仍然没有放松自己学术事业的执着追求,没有间断自己教书育人的师德修炼,没有懈怠自己党派工作的社会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