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风之韵味

发布时间:2020-01-15  作者:栾广高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 字号变大 | 字号变小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是《红楼梦》里众多美女中最世故老道的薛宝钗的著名诗句,也是多少年来多少人风华正茂、风情万种之际时的成功梦!

何为风?风是空气水平流动的表现形式。两地气压差异存在,空气从气压较高的地区流向气压较低的地区,于是形成风。风力的大小,取决于两地水平距离与气压高低的差值之比,即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则风速越快,风力越大。根据风速,气象学上把风力分成若干等级,从静风(无风)、微风,到台风、飓风等等12个或18个风级。地球自转、海陆关系和地形影响,又形成一些有规律的风,如极地东风、盛行西风和信风、季风,海风、陆风及山风、谷风等。生活中,人们依据风的来向,称为东风、西风、南风、北风及东南风、西北风、偏东风、偏西风……。自然界的这些“风情”、“风相”,知者甚众。

何谓好风?人们对风的感受不同,情感变化、喜怒哀乐随风而至,故有东风化雨、如沐春风、和风细雨、萧瑟秋风、阴风四起等词。人们远行、舟船远航,亲友则祝之曰:一路顺风!在农耕经济社会,风调雨顺——三日一风,风不折禾;五日一雨,雨不破垡,成为人们普遍的美好祈求。但对破坏力极强的台风、暴风、龙卷风或刺骨寒风,则避之唯恐不及。

风对人们日常物质生活多重影响的感受,不知何时起就浸润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把社会上乃至某一团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称为风气,把一定时期中流行的风气、习惯,称为风尚;又把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等的总和,称为风俗。像风一样来无影去无踪、辗转流传的“空穴来风”,则称为“风闻”、“风传”,乃至意为不算数的“西北风”。这些“风”的概念,已经从自然界的空气流动,扩展到了社会生活中“像风一样”流行的一种社会景象!

风,是诗词歌赋、戏曲小说中的重要调味剂,乃至诗歌题材。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里以风为题的就有:

“终风且暴,故我则笑。”“终风且霾,惠然肯来。”(《邶风·终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凯风自南,吹彼棘薪。”(《邶风·凯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邶风·谷风》)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邶风·北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郑风·风雨》)

 “鴪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

 此外,《小雅》又有“习习谷风,维风及雨”;“习习谷风,维风及颓”;“习习谷风,维山崔嵬”(谷风之什·谷风》)。《大雅》中也有“大风有隧,贪人败类。”(荡之什·桑柔》)

《国风》(周代十五国的民歌),与《诗经》里的《大雅》、《小雅》生出“风雅”一词;《国风》与屈原的《离骚》一起,又生成了一个新词——风骚。可见“风”之魅力!

以风渲染环境,烘托气氛,《史记·刺客列传》里荆轲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可见一斑。是歌以萧瑟之风渲染其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怀和侠士气概。而将风、云比喻为世事动荡、变幻莫测,或当发端于《史记·高祖本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的这首歌诗,充分展现了其在群雄竞逐的风云际会中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喜悦心情及其对事业守成的期盼。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则表现了亡国之君、阶下之囚的无奈与沮丧。

唐以降,诗词歌赋中风有了更多侧面的表现。东南西北风、春风、秋风、朔风等等,多层次、多角度得到展现。其中以对春风、东风的赞美尤多,秋风则多用于表现一种悲凉。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既将雪景比喻成娇白的梨花,又揭示了北风的严酷和春风的生机。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春风得意,溢于言表!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点出了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胜利的某种偶然性。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与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则充分展现了春风的生机与活力。白居易“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观刈麦》),展现了一幅丰收图景。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谒金门》),区区九字,形象生动且富哲理!

宋代的咏风之作,毫不逊色。举例如:“度杀风破肉(越过沙漠时风沙刺骨吹裂肌肤),攻垒雪平壕”(陆游《小出塞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晏殊《清平乐》);“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晏几道《木兰花》)。而陆游“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钗头凤·红酥手》)又为另类,表现了诗人对母亲干涉儿子婚姻的不满及自身的悔恨。

元曲中的“风”,所见众多,如倪瓒“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王恽“画船一笑春风面”(《小桃红》);元好问“青山历历乡关梦,黄叶萧萧风雨秋”(《梦归》),等等。

现代的文艺作品中,借“风”抒怀、借“风”抒情之作比比皆是: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关山》)。“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白毛女》)。“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智取威虎山》)

至于由风延伸出来的风流、风骚、风雅,更是不胜枚举。犹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声名远播。

 

《红楼梦》里著名才女黛玉的“这也难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和其《葬花吟》中的“风刀霜剑严相逼”,给风赋予了新的意蕴。毛泽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名言,又将东风、西风比喻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当今人们广泛使用的乡风、民风、家风、校风、党风、政风、行风和学风、文风、作风,已经与空气流动的自然风没有直接关系。带有感情色彩的妖风,阴风、歪风、不正之风,与风骨、两袖清风、风清气正、风清弊绝、高风亮节、社会新风,多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以致把“很多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有声势的集体行动”叫做风潮,把比喻纠纷或乱子谓之风波,把没有明确观点、跟着情势改变态度的一类人称做风派,把挑动事端称为兴风作浪或扇风点火,用无风不起浪比做事出有因……可谓“风”无处不在。

风透进社会政治生活,影响较大的应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延安整风。延安整风运动,旨在整顿党的作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后的“整风反右”、浮夸风、“共产风”、“右倾翻案风”,以及近年一度刮起的贪腐之风、奢靡之风,至今仍令许多人战战兢兢。

《西游记》中有两处写到孙悟空与风魔的博弈。黄风怪一口“三昧神风”把火眼金睛的孙行者吹得眼珠酸痛,冷泪常流,站立不住。后来拿住黄风怪,靠的是灵吉菩萨的定风丹和飞龙宝杖。第六十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欲借芭蕉扇,因话不投机被铁扇公主的一扇阴风,“扇得无影无踪,收留不住,飘飘荡荡,左沉不能落地,右坠不得存身,如旋风翻落叶,流水淌残花”。又亏取得“定风丹”,悟空才不惧芭蕉扇阴风,赢得后面的较量。看来就是这个齐天大圣,还得靠“定风丹”!

社会“风场”与名利“气压场”密切相关。“风”力的强弱,同样取决于名利“气压梯度”的大小!疾风知劲草,弘扬中国风,讲文明树新风,以自我修炼达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话固然不错,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适时调整气压场,减弱气压梯度,在强大的狂风、暴风或阴风、妖风面前,是凡人都难有那份定力,那种淡定:不跟风,不被风蚀,不被风卷跑!

世界不可能风平浪静,也不应该风平浪静。静风则死水一潭,无风则没有生机。人们希冀的是,应有更多的春风、东风、和风、顺风以及风清气正,少一点狂风、暴风、台风、妖风、阴风、焚风(失去水汽的热风)。风,可导不可堵,防风林只能减轻风的破坏烈度而不能消弭之。然而若能及时生成(或制造)新的气压场,风向、风力都会随之改变,产生气象学上所谓的“风切变”!如若能有明察蝴蝶效应的睿智,又有以原子弹炸平台风眼的决断,那将是一代人杰。

风之有韵!风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