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记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最美社工”顾蕙

发布时间:2019-07-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这是九三学社社员顾蕙,一个从事14年社区服务工作的基层社区工作者的职业信念。
近日,获悉她刚获得2014年“全国最美社工”的称号,笔者走进了无锡市崇安区上马墩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采访了她,从而有幸了解到社工这个带有神秘面纱的职业背后真实的一面。
                        孕    育
没有制服,没有徽标,没有礼遇,没有光环。
2001年,顾蕙在选择应聘“社区副主任”这个职位时,她才刚模糊地接触到社工这个概念,更不知道这是一条通向顶级社工的道路。对她来说,如何尽快具备沟通、信任、包容等基本素质以及体会社工给他人带来的变化,尚是镜花水月,但她没有疑虑。她觉得,这是一条属于自己的事业之路,虽然前途充满了未知与艰辛,但路已在脚下了。
一边系统地自学社工理论,一边摸索着学做工作:低保救助、关爱老龄居民、残疾人社会保障福利、康复、就业与教育管理……,这些旁人看起来繁琐而令人头疼的事慢慢地在顾蕙那里做起来游刃有余。之后,她又不停地“转战”于招商、民政、计生等多个岗位。几年下来,顾蕙隐隐感到在社区工作,“官衔”不大,但“担子”不轻:四下奔波是常事,四处应付是常态。对她来说,社区虽小,但三百六十行与成百上千户居民都应该是形形色色需要被关爱的人群……于是,这一切不再是报表上孤立僵硬的字符,而是真真切切的社区特殊群体需求,沉睡在笔记本上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在她眼前也逐渐绽放开来……在她看来,化责为爱只是勤勉的开始。
2002年,顾蕙听社区居民反映,一户70多岁的孤寡低保老人老伴去世,早年丧子,生活无法自理,陷入了极度困境中。得知消息后,她开始为老人的事着急了起来。通过走访老人邻居,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后,顾蕙说服了邻居于某,让这个家境不算富裕、但充满爱心的邻居,帮助照料老人的起居生活。于某不仅答应三餐给予照料,还经常从自己所开的裁缝店里做衣服给老人穿。在顾蕙的帮助下,于某一做就是十余年。至今,老人不仅健康地生活着,还立下遗嘱将自己名下的房产归于某所有。
这样的事情对顾蕙来说,太平常不过了。比起琐碎的、一成不变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这似乎让顾蕙觉得更充实,更有意义,也更能磨练人。这样一干就是14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顾蕙的专注、执着为她赢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第一种力量——勤勉。
   蜕    变
渐渐地,顾蕙发现,社工行业可以用一个新名词来概括她的愿望:“助人自助”。在这之前,她仅凭着自己的领悟和热心来接人待物。
传统的残疾人就业帮扶往往停留在帮助解决就业上,而忽视了残疾人进入职场后的团队精神、与人交往能力培养,甚至还忽视了对就业能力特别低下的残疾人进行就业帮扶。针对这两方面薄弱环节,顾蕙开展具特色的残疾人就业扶助服务,不仅为上马墩街道的一般残疾人,还为就业能力低于普通残疾人、但仍具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牵线搭桥,联系适合他们的加工企业、零件组装成品企业,让他们有机会就业。不仅如此,她还为他们开设进入职业的团队精神培养、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实景模拟课程,解决他们再就业后的职场困扰。在顾蕙等人的努力下,几年来,她所在上马墩街道除了重度残疾人外,一直保持着近100%的残疾人就业率,在全市所有街道的残疾人工作中处于佼佼者。
更多的时候,顾蕙总觉得,个人力量始终显得力不从心,如何借助更宽阔的平台,让更多的优秀社工参与其中,赋予“助人自助”更深刻的内涵,这远比单纯的事务工作更有挑战力。
于是,她开始寻找一种理想的工作方式,不仅可以兼顾日常事务处理的完整性,还可以通过好的点子有效地串连共享形成系统的社区发展项目,保持事件关注的连续性。一方面,她积极投入到社区社工队伍的培养,为有更多的专业社工人才的打造积极准备;另一方面,她探索着培训专业的社会组织来承接相应的特色服务,满足特殊群体需要。
2014年,她主导成立了“心灵之光”社区社工服务社。这是一支以二级心理咨询师为主的兼职服务队。服务队开展了一系列的特色服务,如在以外来人口子女为主体的塔影中学,针对学生行为习惯偏差问题、心里情绪不稳定等,开展了“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项目的自我认知、行为习惯、沟通辅导,在心理游戏等轻松的氛围中慢慢纠正问题学生,得到了该校师生的良好口碑。
小荷才露尖尖角。在社工的舞台上,顾蕙慢慢地学会展露光芒。她深知,自己完成了一次蜕变,再次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另一把钥匙——意愿。
               升     华
早在2010年,崇安区征集遴选社工发展项目。对大部分社工来说,要从上百个服务对象类别中分离出一个小巧完整的项目,好比举桶灌杯难以齐口而止。顾蕙却亮出了一个前所未闻的品牌:老伙伴客厅。品牌单个子项的灵活机动与项目框架的可拓展性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同时,凭着对群体的精准定位、详细分析和充分沟通,她从近万户居民中筛选出一支十多人的骨干队伍,作为启动项目的班底。不仅如此,对全局的掌握,她早已有成竹在胸。对她来说,多年的孕育使她对这一品牌的分寸把握,早已不再是难题。
接触过“老伙伴客厅”的人都被它的精巧新颖所吸引:在一个普通家庭的客厅里,几位头发花白的来宾簇拥着年纪相当的主人,他们之间有很熟悉的,也有刚认识的,但却毫不避忌地聊着共同的话题,做着新鲜的趣事,还时不时会邀请年轻人同乐,“客厅”与“客厅”间也时常会有互动交流,场景里没有公共场所那份嘈杂,反多了邻里特有的融洽。这样极富感染力的画面场景,被摄成相片后在《人民日报》上登出。
来过老伙伴客厅的人都对它这些看似平凡的设计思路赞不绝口:运营成本小,项目半径小,可复制性强,结构简单,运行简易,对硬件设施没有过高要求。顾蕙在回忆项目开发过程时表示,这里面不仅有苦干,也有巧干,是“应‘需’而动”给了她思路与动力。
操刀解牛,大匠遗风。“老伙伴客厅”的成功,伴随而来的是开始向全街道、全区乃至全市推广。目前,上马墩街道有22个不同特色的“老伙伴客厅”——张有兴家“客厅”里翰墨飘香,朱小羊家则是“健身客厅”,此外还有“戏曲厅”、“编织厅”、“花鸟厅”等。白天老人们集中到“厅长”家聚会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客厅”的灵魂是专业社工,“客厅”内的大事小情离不开他们运用专业技能亲力亲为,年轻的社工们把这看作锻炼,也看成考验。
“老伙伴客厅”带给了顾蕙更进一步的启发,她深知一个个小小的微心愿就可以成为她工作上的努力方向。哪怕是扯扯聊聊、唱唱做做、画画写写,这些在常人眼里看来微不足道的寻常琐事,到了她手里就成了凝聚人心的法宝。她感到了一种从容与快意,她知道,自己完成了一次升华,并且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又一种力量——能力,这是一把需要眼光、勇气、毅力支撑才能到手的关键之钥。
2011年,她再次主动突破独立运作项目的模式,成立了老伙伴客厅社工服务社,把工作重心由一线运作向团队带领和新项目开发转移,实现了她个人的智慧与勤奋点燃了共同理想火炬的梦想。
在她带领下,她的社工团队伴们接连推出“红杉树关爱失独家庭”、“可乐加冰青少年成长”、“有形翅膀助残”、“乐在艺途残疾人艺术发展”等社工服务项目。而她也决定乘势而上,创造一个属于社工的新时代。在老伙伴客厅项目基础上,进而又成功培育了心灵之光社工服务社、凤凰艺术社、爱有俱乐部等社区社会组织,承接了诸多市公益创投项目与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并引进了时下通行的第三方测评机制来评价社区服务,搭建了覆盖更广的“五社联盟”社会资源引进平台,实现了职业社工与社会义工通过共同价值取向的紧密贴合。
在社工道路上,她越走越宽。
“作为一名成功者,不仅要善于抓住机会,更要能创造机会,具备临门一脚敲开成功之门的莫大勇气,这是通向成功的最后一道考验。”回忆起这段经历,顾蕙始终这样觉得。
 
当获悉自己获得2014年“全国最美社工”荣誉后,顾蕙笑了。从她微笑的眼角与舒畅的眉目间,越来越多的人读懂了社工的职业信条: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本文刊登于6月16日《团结报》“今日人物”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