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华彩溢香写乡情――记九三学社社员、著名工笔画家黄培杰

发布时间:2019-07-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画家,长期生活在北方农村,钟情于乡土情题材的工笔画创作,在国内画坛上可谓独树一帜。欣赏过他作品的人,除了赞叹作品造诣深厚、惟妙惟肖、色墨精妙外,更多的是被他作品折射出来的灵气所折服。于华彩溢香中透出“平淡而经回味”之美,于质朴流畅中闪烁着韵律生动之气,于细细品味中追求心境与享受的契合,这就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他的作品《玉堂富贵》曾以44万成交价得以拍卖,《休渔时节》曾被收藏者开价130余万,这些或许是社会对他作品的一种认可。
他,就是黄培杰,我国著名的工笔画画家,现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1957年,黄培杰出生于北方的一个农民家庭。淳朴、多彩的农家生活带给这个农家男儿欢乐的时光,也在他心底结下了深深的乡土情怀。赶集归来、北方秋日、养花大婶、生产队老队长、小毛驴……,这些农村生活中的人、景、物从小就深深地刻进了他的脑海中,为他今后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与遐想。
1978年,他凭借绘画天赋,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吉林省艺术学院,并有幸师从我国著名的工笔人物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凌沧先生,学习工笔人物画,由此,也踏出了他工笔画创作生涯的第一步。
大学毕业后,黄培杰一边忙于为生计奔波,一边不断提升艺术造诣,寻求突破,立志在工笔画创作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个没有社会背景、不懂社会关系、不会通融、更不愿意妥协的书生,当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地击碎一个个美梦时,不得不一次次寻觅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和梦中的王国。”妻子刘艳女士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一文中如此回忆着。
八年,四次准备,三次投考,他终于如愿地成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工笔人物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四平、大连、武汉、无锡,他在不停地为生计奔波、辗转中,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立志要成为一名象傅抱石那样的学者型画家;他遵从刘凌沧先生嘱咐的“积识而蓄宝,厚积而薄发”,于2000年再度踏进学府,考取了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南京艺术学院林树中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攻读中国美术史论,为创作的突破铺垫基础、提升高度;不断地创作,不断地被否定,不断地提升,不断地成熟,他身上的光环也越来越多: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大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情
绘画是感情的流露,是心的表白,是思想的再现,是交流的平台,是文化的体现。这话充分体现在黄培杰三十余年的工笔画创作中。
走进黄培杰的博客,如同走进他的作品展厅,从人物画到山水、花鸟画,从速写到精品创作,欣赏到的是一幅幅南北文化融合的场景,领略到的是朴实、善良、真诚的乡土气息,解读到的是一个有思想、有实力、有品位的黄培杰。乡土情题材的工笔画是他的最爱,也是他的绝活。在他看来,南北方乡土情的融通在于朴实、善良,尽管外在表现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在北方,他把表现形式更多地体现在农民身上,在南方,则体现在远离城市的山乡农民和渔村中的渔民。这种情怀,当他用画笔表现出来时,展现的是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唤起的是自己对记忆中熟悉的乡土气息的回味、眷恋和难以割舍之情。对他来说,这是一份双赢的享受。
在他的乡土情作品中,从《赶集归来》、《鹿乡晨歌》、《北方秋日》到《休渔时节》,从《老人》到《二柱子》、《老队长》、《养花大婶》,不论造型设计、表情刻画,还是细节处理、色彩渲染,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人、情、景实现了完美的交融,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被完美地定格在那一刻。
《赶集归来》逼真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民一家进城赶集归来、一路欢声笑语的情景;《鹿乡晨歌》反映了养鹿姑娘在秋天五彩缤纷的山里放鹿时,面对这美妙的大自然和充满灵性的梅花鹿群情不自禁和着鹿鸣而歌唱的情怀;《北方秋日》则通过金秋午后,农家奶奶在屋里戴着老花眼镜为孙子缝补衣裳这一场景,勾起了80年代令人回味无穷、追思无尽的那段时光;《二柱子》、《老队长》刻画了70年代的农村青年农民健壮的形象,以及农村生产小队长憨厚、负责任的一面。最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为传世之作。这是以父亲为原型的作品,描绘的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耄耋老人,在金黄色的夕阳中,静静地坐在豆角架前,落日的余晖洒落在老人的脸上、身上,身边落叶满地。昏黄的色调下,老人脸上的皱纹,犹如岁月留下的道道痕迹是那么的坚实,老人的善良、淳朴、沧桑、平静在夕阳西下的黄昏视野中刻画得淋漓尽致,哀伤里充满着无限的怀想。
                          
一幅画工笔画如果能够给人看着不累,即使平淡,但很经得起回味,这就是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这是黄培杰对工笔画创作境界的理解。绚烂之极复归于朴,以及明代大画家陈洪绶评价唐代大画家周�P“至能若无能”之境界,这些都是他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乡土情题材追求自然、朴实的画风,无疑是实现“平淡而经回味”美之境界的重要表现形式。尤其是到无锡后,黄培杰感受到了不同于北方农村生活的另一种自然、朴实的“平淡而经回味”之美。他的创作被添加了更多鲜活的元素。
在无锡,无论是梅园、锡惠公园、蠡园和鼋头渚公园,还是路边的小溪与河塘,黄培杰发现,这里处处被勤劳而对生活有着美好追求的人们精心布置和点缀,到处鲜花和绿草,其中以牡丹花、玉兰花、海棠花居多,甚至连石头也形状多样。这些花、石的布置与点缀显得随意、不刻板。这些让他感到,无锡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美的追求是以一种“淡泊”之心为之的,进而传递着更深层的人文情怀和美学意义。因此,玉兰、海棠和牡丹花很自然地成为了他的绘画题材。于是,带有清香而富内蕴的《玉堂富贵》、《秋叶瓶花》、《莲韵禅心》等作品也就随之而来了。作品《玉堂富贵》中,一朵朵牡丹丰满、自然、艳丽,不论白色、红色、粉色、黄色,朵朵都很有立体感,不仅花朵如此,每一片花瓣也是,刻画精细,尤其是反向的花瓣,更是工细色昀,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韵味中,别有一番大家闺秀般的雍容中见大气、华贵中显质朴之气息。
                                      
中国画向来注重气。工笔画也是如此。孟子的“浩然之气”、荀子的“雄强之气”和庄子的“逍遥之气”自古以来都是工笔画正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往今来画家们追求的境界之一。
在这方面,黄培杰无疑是一个成功的画家。他的作品除了展示深厚的笔墨功夫,严谨、执着的艺术追求,恰到好处地体现顾恺之的“传神写照”意境外,总有给人“暗香浮动”之感,逼真的场景、造型外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气韵,仿佛随着天籁的韵律而动,一股充满生命气息的气韵生动。在黄培杰看来,这就是创作的最佳境界:道法自然,自然是顺法则的,画家契合自然,画幅中如果潜存这一层深深的静寂,那么,一种气韵生动而深层潜含静寂的美感也就呼之欲出。这种“静”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体味,更是一种哲理的启迪。于是,他将好的作品定义为:讲空灵的,但又是极写实的,以气韵生动为理想,但又要充满静气。一言蔽之,应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是最贴近自然,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艺术本身。
在众多的创作成果中,最具有感染力、最成功的作品当属《休渔时节》。这幅笔与色、景与心完美融合的作品,高达220厘米,宽近150厘米,整整耗时四年。作品灵感来自于无锡马山的渔港桃坞村。画面上,近处,一对渔家夫妇边说笑边忙着织网;远处,繁忙的人们正欢快地忙碌着,天、水、山、人、农屋、渔网、猫、花,自然、协调地融为一体,如同世外桃源。最可贵的是,灵动的笔墨间若即若离地跳跃着淳朴之真、至纯之情的气韵,若隐若现地传递着真诚信任、热爱劳动的气息。这种气韵共鸣根源于人性中最淳厚、最朴实的一面。它触动了人深处的最敏感的神经。它博得了好感,也征服了观者。这便是《休渔时节》最大的亮点。
 
品画如品人。已近花甲的黄培杰依然淡定、质朴,犹如他的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大朴而不琢”。“要让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人文气息和魅力。”这是他经常说的话。创作三十多年来,他的作品也屡屡在加拿大国际水墨画大展、中国艺术博览会、全国现代工笔画大展等各个级别、各个层次的美术作品展览中展出。他还先后出版了《工笔人物画研究》、《唐代工笔仕女画研究》等理论著作十余部。国内外绘画爱好者争相收藏他的作品。
华彩溢香,情系乡土。愿黄培杰教授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妙笔出华彩,一路溢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