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致敬!南体75岁老教授坚守讲台,用奉献书写人生

发布时间:2022-04-11  作者:转自南京体育学院网站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 字号变大 | 字号变小

在南京体育学院的校园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个这样的身影:一个骑着山地自行车、戴着潮牌棒球帽、背着亮色书包的人,轻盈地冲刺,迎上陡坡。如果不是看到帽子里飘溢出的几根银发,你根本无法想象出,这个骑车上坡不带大喘气儿的是一位75岁老人,他就是九三学社南京体育学院支社荣誉主委、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与人文学院教授王惠生。

 

年少研学路,刻苦勤钻研

 

从1965年王惠生到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求学,到1970年他开始工作,他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就在这段困难重重的时间里,王惠生教授挖掘到了他人生中宝贵的“三桶金”。

“‘第一桶金’是我精读《毛泽东选集》,写下了五万字读书笔记;‘第二桶金’是我精读了十六卷的《鲁迅全集》,做了十五万字的读书笔记。”到了60年代后期,林彪下达了备战动员令,要求大学生到乡下进行劳动锻炼。“‘第三桶金’就是在句容进行劳动锻炼期间,我带上的一本《四角号码新词典》赋予我的。在1969年年末到1970年的时间里,我把这本词典的空白处写得满满当当,并且把其中的内容全部背了下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王教授感慨道是这“三桶金”为自己的人生夯实了基础。

这也是王教授历年来在为同学们上《写作学》课程的时候,总强调要写五万字读书笔记的原因:“多看书、多做读书笔记,长期积累,才能不断地有所进步。我始终期望同学们,尤其是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能够记住我的历史经验。”

 

一心系体育,学术累硕果

 

来到南京体育学院后不久,王教授很快就将研究方向与体院本身所具备的特质融入在一起,研究了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结合的应用语言,在该方向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王教授于1999年发表的第一本专著《体育语言》作为教材获得了200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南京体育学院新闻专业开始招生,王教授的研究方向也调整为体育文化与传播,又相继出版了专著《围棋文化》和《交际语言艺术》。2006年8月起,他与所带研究生以及校青年教师协力研究、撰写体育新闻专业专业课教材——《中外优秀体育专项深度报道选评》,并发表了系列论文。

在被问到中文系毕业的他,是如何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体育很好地结合起来时,王教授笑着说:“我从小就比较调皮,很喜欢进行体育活动,经常爬山、到野外冒险,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比较‘驴’。”

王教授表示,他之所以能够在体育研究领域有所建树,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自己对于体育具有较他人而言更为深刻的认识。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首先要在思想理念上认识到,体育不仅代表着体育活动,它还是作为社会成员的我们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只有很好地具备了相关的体育素养,你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谈及体育的价值,王教授激情澎湃地引述起顾拜旦在《体育颂》中写下的诗句:“啊,体育,你就是美丽……啊,体育,你就是勇气……啊,体育,你就是进步……啊,体育,你就是和平……”

“你有没有将体育视为重要人文素养的意识,决定了你的兴趣、科研方向能否放到体育这方面来。我坚定地认为,体育是人文素养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理念使得王教授的兴趣、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体育方面,从而在体育研究领域不断地有所成就。

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王教授作客南京图书馆的讲座——《奥运金牌大户并不等于体育强国》,谈及在成为体育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还需在哪些方面付出努力。在讲座中他提出的新颖观点被《南京日报》等众多媒体引用转发,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1.jpg

王惠生教授在会议上发表讲话


南京体育学院60年校庆之际,王教授写下了长篇史诗《南体之歌》,集中展现了南体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运动健儿们取得的傲人成绩,同样得到大量媒体的多方报道,社会反响广泛热烈,南体形象蒸蒸日上。


2.jpg

王惠生教授在讲座中为大家解读校史


老当且益壮,白首不可移

 

受中学、大学中一些高山景行的老师的影响,王教授对于教育行业充满了向往。在大学毕业后,他将唾手可得的从政机会拱手相让,怀着满腔的热血投入到教书育人的行列中,这一干就是51年。

王教授不仅科研优秀,在教学方面也极为敬业且突出 。他曾获得过“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南京体育学院先进优秀教师、年度考核优秀教师。

在讲台上,王教授总是声音洪亮、意气风发,为了尊重学生,他从不坐着讲课。为了活跃同学们的思维,他总是旁征博引,从天文地理到“心灵鸡汤”,一些网络流行词他也信手拈来。

有学生这样形容他的声音——“上课时刚拿出手机,瞬间就被王教授洪亮的声音震住,同时被震醒的还有旁边想打瞌睡的同学。”

尽管早已过了该退休的年纪,王教授选择了继续留校任教,带领同学们进入一个无与伦比的文学世界。

“王老师身上让我最为感动的就是他对教师事业的热爱,虽然已过古稀之年,但是他依然选择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扬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工作激情值得我终身学习。”青年教师褚国香说。

在教学方面,王教授时常进行自我反思,同时将自己多年来的授课经验分享给青年教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把自己教授多年的课程转交给青年教师前,王教授总会给他们安排一个过渡期:自己教前半个学期,并要求他们必须前来观摩自己上的每一节课程,然后才能把后半个学期的课、自己挂念的学生放心地交手于她们。正式交接后,王教授还会时不时地来教室听课,给予青年教师宝贵的评价与建议。


3.jpg

王惠生教授(右一)在教学现场督察


“王老师在许多方面都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和支持。我刚入职时就面临本科评估,王老师不辞辛苦地指导我的教学工作、帮我修改教案。在科研方面,他鼓励我参与《体育新闻深度报道》《南京体育学院校史》的编纂工作,并帮助我修改稿件,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褚国香老师说,“王老师还十分关切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在南京生活的适应情况,如生活上遇到困难,他也会及时帮助我们。”


4.jpg

王惠生教授在校史编撰工作会上发表讲话


去年,《体育新闻深度报道》面临二次出版,由于年龄较大,王教授不再担任主编。但后来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负责起这件事,不为名利,只为了做好书、做好学问,用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依据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一对一地指导每一位教师撰写、修改文章,对所有章节进行检查、校正。在书籍正式出版前,王教授还自掏腰包,请老师们吃饭。

王惠生教授不仅在物质方面对于青年教师们出手大方,还在教学的经验方面为他们“慷慨解囊”。陈甜甜老师回忆道:“当王老师将‘体育新闻深度报道’的课程转交给我时,说可以把自己的课件拷给我。我当时特别开心,想着能省不少力,结果打开PPT一看,发现居然只有37页。我瞬间既有点哭笑不得,又非常震惊——王老师就靠着这几十页的PPT教授这门一学期64课时的课,可见他的知识储备特别丰富,并且全部深深地内化在了头脑里,实在是太厉害了。”

在生活方面,因为爱好体育,王教授很早就有意识地进行体育锻炼:“以前我每天乘车上班都是在中山陵下车,时间来不及就乘到灵谷寺,然后步行到学校。但还是到中山陵下车得多,因为这样距离不是太近,走起来才够味儿。”正因为这种坚持,王教授的精神、气质看起来与同龄人很不一样,同学们私下里也常常议论到:“真感觉王爷爷比我还要年轻!”

为了不辜负上天的赐予,更好地欣赏到风光迤逦的南体校园,同时将风景欣赏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王教授开始尝试骑山地自行车。如今这已成为他坚持了5、6年的日常——除非遇上雨雪等恶劣天气,王教授每天都会沿着紫金山绿道骑行十公里。谈及车技,他自信十足:“昨天我还骑着车到大行宫、珠江路,卫岗那边路坡度那么陡,我是不需要停的。”他告诉大学生记者,过会儿采访一结束,自己就要骑车上山了。


5.jpg

王惠生教授与他的山地自行车


王教授不仅身板同青年人一样倍儿硬,在心态上也是个很“潮”的年轻人。他电子设备玩得很溜,喜欢在平板上跟别人下围棋。谈到山地自行车的时候,他摸了摸自己的头盔,用略带遗憾的语气说道:“这是几年前买的,款式已经不时尚了,现在流行的都是火箭型的头盔。”跟热爱体育的年轻人一样,王教授也会忍不住起早带晚地看欧洲杯、世界杯。

你一定想不到,如今75岁高龄的王教授,还像个老顽童一般,做出了这样让年轻人都为之震惊的举动:去年冬天,由于疫情王教授时隔很久第一次去仙林校区授课,走着走着才发现自己前往教学楼的路被围栏拦住了。据目测,围栏不是很高,守时观念极强的他担心上课会迟到,还像个十几二十岁的毛头小子一样,决定翻“墙”而过。一上去才发现这可不得了,自己错误预估了围栏的高度:这至少得有一米七八啊。没有退路的王教授只得硬着头皮“栽”下去——万幸的是王教授只是擦破了一点皮,没有什么大碍。

王教授还用文言文把这个有惊无险的经历写成了一篇小文章,发到教师群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去仙林校区上课千万要记得绕道走,别耽误了上课。他在文章中总结道,还是因为平时自己经常锻炼,才化险为夷,不至于落得个骨折的下场。

 

春风送暖意,寄语送来人

 

访谈接近尾声,王惠生教授始终挂念着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状态,通过大学生记者向同学们送出几点寄语:“第一点就是我平时强调的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第二点,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正如奥林匹斯山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人,认识你自己。清晰地认识到你在这个社会上的层次和地位,正确地评价自己,这一点对于青年人来说很重要。只有真正地认识自己,你才能过上一种理智的、不断进步的生活;否则会陷入一种自怨自艾的恶性循环,最终一事无成。”

王惠生教授用自己的学识 “滋润”了南京体育学院的无数学子与教师,用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了人生的真谛。也正是因为有王教授这样将全部热情与心血奉献于社会的人的存在,我们的国家与事业才能够朝着光明的未来前进。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建设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我们要以王惠生教授为榜样,有一分光,发一分热。

(转自南京体育学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