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支社赴吴江芦墟山歌馆调研
9月23日下午,苏州高新区九三支部一行6人在主委桑前,副主委沈刚带领下来到了吴江芦墟镇文化馆,实地调研了解已于04年取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的“芦墟山歌”目前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同时也是高新区支部对承担的省九三学社11年度调研项目“吴歌小调的传承和发展”的采风行动。参加本次调研的还有苏州职业技术学院的10多位爱好吴歌小调的师生。
芦墟镇文化馆张馆长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芦墟山歌的发展史和特点,召集了芦墟山歌3位国家级传承人到现场演唱了经典曲目;并带领我们参观了芦墟山歌展览室。使我们对芦墟山歌有了许了解和认识。
芦墟山歌作为一种民间歌谣,其发源地芦墟镇位于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方圆258平方公里,其间河港交叉、湖泊成群,水面占48%;是享有盛名的“鱼米之乡”。目前有23个街道,4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3万。
芦墟山歌源远流长,历史十分悠久,产生的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是同属于早就闻名一世的吴歌一脉。随着上世纪20年代出现了"山歌女王"陆阿妹后而大盛;其以芦墟为中心,边远莘塔、北厍、金家坝、黎里等为主要流传地区,并辐射周围毗邻一带上海的青浦,浙江的嘉善,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芦墟山歌是用芦墟方言演唱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靠口授心传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流传至今。基本曲调是以五声音调为主,长短不一,并以“响山歌”(又名“呜哎嗨山歌”)、“滴落声调”和“落秧歌”、“埭头歌”为主,还有一些曲调如“急口歌”、“小山歌”等。这些山歌大多经过民间歌手即兴演唱发挥,由“响山歌”演变而成。
芦墟山歌的旋律、节奏虽然各具特点,但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山歌一般4句作为一章节,第1句为号子、引歌——俗称“歌头”,即起头山歌,在结尾处会拉出固定的“唔啊哎”音调;如评弹的“开篇”。常用曲调有6种,在演唱中可进行变调;加上芦墟山歌的语言十分自然朴素、清新且流畅,形象真实动人,山歌以委婉、缭绕、节奏缓慢而悠长、也有旋律明亮上扬比较轻快的。清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九,《声歌》篇)中对芦墟山歌也有过这样的记述:“其辞词音节尤为独擅,其唱法则高揭,其音以悠缓收之,清而不靡……其词多男女燕私离别之事”。
芦墟山歌的曲调委婉动听,宛如江南小河流水,舒缓但不张扬;是当地劳动人民田间耕作、水路摇船、林中放牧时哼唱的民间小调;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以情歌,叙事为主;歌词又分长山歌和短山歌,其代表作有“五姑娘“”孟姜女“等。演唱方式有独唱和1人领唱多人和唱2种。
在传承芦墟山歌方面芦墟镇文化馆作了很大努力: 98年成立了芦墟山歌社,04年出版了有芦墟文人张舫澜编辑整理的113万字“芦墟山歌集”, 目前芦墟镇文化馆正在整理资料准备出版“芦墟山歌续集”;06年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在芦墟镇公园内建立了”芦墟山歌展览室“;07年国家授予杨文英(63岁,演唱代表作五姑娘),李友良(78岁,演唱代表作孟姜女),车金海等3人为芦墟山歌传承人;成立了有传承人带领的老中青少各年龄段的芦墟山歌学习班;同时在尝试多种方式(如将原声态苦调为主改变成以喜调为主,加配现代电子乐器)使芦墟山歌能在芦墟地区得到发扬光大。
实地调研给我们的感受是,虽然芦墟镇文化馆在传承芦墟山歌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时代变迁经济发展,造成当地人员大量流动,芦墟方言已不作为当地主要交流语言;同时现代人生产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必须用芦墟方言演唱,适合在田间地头,行船摇噜慢节奏中哼唱的芦墟山歌,在当地的传唱性明显减弱。
我们认为:芦墟山歌是吴中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艺术;是吴歌小调中的一枝奇葩;从保留吴中地区艺术多样性和文化渊源来讲,应该得到大力保护和传承。但其唱腔和唱曲应在保留其基本特性基础上要创新发展;只有使芦墟山歌更加易学易懂并能朗朗上口,才能使其继续在芦墟地区得到发扬光大,进而走出苏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同时作为一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工作, 不能光靠文化馆单枪匹马地推进,而应列入当地政府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的重要议事项目,在人、财、物方面起到积极的推进和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