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建议:构建“政校家社”育人同心圆
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中应该各自承担什么责任,如何统筹?此次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通大学教授施卫东带来的提案就与这一问题有关。他建议,在当前“双减”的背景下,应当进一步优化校家社协同共育,由政府建立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综合指挥中心”或“资源协调中心”,形成以政府为统筹、学校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会共参与的“政-校-家-社”四位一体的青少年成长支持系统,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施卫东介绍,2023年1月13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印发。江苏目前通过作业提质培优、畅学15分钟教育圈、公益课程进校园、校外培训机构“红绿灯”等行动,切实减轻了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不过在实践中,学校家庭社会仍存在育人共识偏差、职能定位不清晰以及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
施卫东认为,由政府建立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的“综合指挥中心”或“资源协调中心”,可以用强有力的政府力量将协同育人共同体单位组织起来,创设联合行动项目,促动共同体成员各司其职,各展优势,密切配合,良性互动。
施卫东建议,优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还应当充分保障协同育人资源的供给。比如,加强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配备。整合卫健、妇联等优质专业人才资源,建立校家社协同育人专业人才资源库,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和危机预警与转介等工作。要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团体的资源优势,开发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课程及资格认证系统,制定工作规范和评估标准,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效能。还要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经费,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通过政府专项拨款和社会捐赠资助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此外,施卫东还建议,强化文化出版部门社会教育职责,鼓励支持社会有关方面提供寓教于乐的优秀儿童文化精品。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不得在学校周边设置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
来源:现代快报(记者 李娜/文 顾闻/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