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施卫东:今年20多件提案,一半以上和创新相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昨天,记者就“创新”话题连线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施卫东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5年里,每年提案中都有关于科技创新的内容,今年他的二十余件提案中,一半以上都和创新相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科技政策的部分保持了政策的延续性,更突出‘扎实落地’。”施卫东非常重视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的作用,今年他专门准备了有关“加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提案。他在调研中发现,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存在着研发投入相对较低、创新质量有待提升、创新服务平台有待完善等问题。对此,他建议,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各级各类科技研发,对成效明显的项目经专家评审认定后给予专项奖励;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科研专项基金,民营企业科研项目经主管部门核准后,可以享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即时贷”“优惠贷”;支持设立科技风险投资机构,营造多元主体协力创新氛围,增加企业研发所需资本,在企业匮乏的资源方面提供支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事关我国科技强国之路的进程。今年的提案中,施卫东对加快推进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等提出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建议。
“高校是专利发明的主力军,也是前沿技术的重要科研力量。截至2020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不含港澳台)为221.3万件,其中42所 ‘双一流’大学拥有的发明专利就超过25万件。但我国高校专利的总体转化率仅为10%左右,而且转化价值很低。”施卫东建议,强制要求高校对专利进行分级管理,推行专利申请前100%评估制度,整合社会力量对专利进行申请前评估。控制申请数量,识别高价值专利,集中资源支持、支撑高价值专利。对现有专利集中进行专项评估,识别存量中的高价值专利。高校应改善高价值专利申请经费限制,减少一般专利支持力度,合理增加专利分析、专利布局等经费投入,引导专利申请人加强高价值专利保护,对重大“卡脖子”技术要增加PCT国际专利申请和布局。高校应针对高价值专利,建立专项转化计划和扶持计划,建立高价值专利培育基金,为高价值专利转化拓宽渠道。综合运用许可、转让、作价投资等方式使高价值专利变成高价值产品,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赋予特殊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更好集聚高端产业和海内外高端紧缺人才,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施卫东认为,2019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海南自由贸易港三地实施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长三角地区各类人才一定程度上形成虹吸效应。他建议,积极争取在长三角地区出台类似粤港澳大湾区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于高端紧缺人才应该有明确的认定标准和要求。各地在国家政策指引下,也可以采取省市联动的办法,在省级层面出台对在长三角地区工作的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部分给予补贴的优惠政策,最大程度集聚高端紧缺人才。
科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支撑。施卫东在调研中发现,我国综合性科技馆建设水平明显滞后,缺少大型或特大型科技馆。以江苏为例,其科学教育与培训能力指数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科普基础设施能力指数全国排名靠后,尤其是综合性科技馆发展缓慢。目前,全省共有综合性科技馆19座,其中达到大型科技馆标准的仅3座,且现有综合性科技馆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展品方面都已明显滞后。他建议,推进综合性科技馆建设,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条件成熟时立项建设现代化科技馆;加大市级科技馆建设力度,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综合性科技馆建设全覆盖;鼓励支持县(市)级综合性科技馆建设,为基层科普场馆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重视数字科技馆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场馆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尽快制订综合性科技馆免费开放经费补贴标准,并对由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综合性科技馆拨付足额的运行经费。
提高科普场馆管理运行服务质量,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是关键。施卫东建议,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重点办好科普场馆馆长研修班、中层业务骨干培训班等,开展科普职称的评审工作,提高领导水平和专业能力,调动科普场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他还建议,选择部分高校开展科学传播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为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科普人才奠定基础。
来源:江苏经济报 记者:耿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