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专家组走来的“老黄牛” ——记抗洪战斗中的九三学社南京市工程二支社主委吴永新

发布时间:2020-08-0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今年7月初起,暴雨不断,洪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发了疯似地乱窜。5日至7日,短短的40多个小时中,水阳江水碧桥站水位很快就突破警戒线,由11.00米飙升至12.98米!

    水阳江告急!高淳告急!

高淳区水阳江区域防汛Ⅰ级应急响应紧急启动。

    受南京市防指重托,7月7日,九三学社南京市工程二支社主委、南京市水务局高级工程师吴永新率专家组成员急赴高淳驻点,专司防汛抢险技术指导。一个多月来,抢险专家组全体成员顶风冒雨日夜奋战在抗洪第一线,与43万高淳人民一道,以汗水、胆识和智慧与洪魔抗争,谱写出一曲又一曲激动人心的抗洪壮歌。

吴永新,这位年届六旬,有着30多年水利工作史、20多年抢险专家组工作经验的老水利专家,以其忠诚、周密、顽强的工作作风和勇于自我牺牲的拼搏精神,在抗洪斗争中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战,展示出九三学社人务实进取、甘于奉献的意志品格和感人风采,被人们赞誉为专家组里的“老黄牛”。


 微信图片_20200805174922.jpg


心系长堤

 

7月7日上午10时半,吴永新率专家组成员一行6人乘南京市水务局防汛专用车抵达高淳。一下车,什么也顾不上,大家就急如星火地赶赴抗洪前线察看汛情。在水阳江沿线从水碧桥到费家嘴那20多公里的长堤上,专家们时而在车上慢行观察,时而下车仔细踏勘,将第一线的汛情和防汛值守情况一一摸排过眼。

    江水滔滔,水流湍急。水阳江那一波又一波混浊的浪花,疯狂地撕咬着两岸的圩堤,这让吴永新更加深感自己肩负责任的重大。在几个重要地段,他对堤顶、堤坡反复察看,并多次到堤脚勘查。对相国圩那段今年首次挡水的4.6公里新堤,他更加留意作了细致的筛查。

    当晚10时半,高淳区防汛工作调度会在区水务局防汛楼召开。吴永新作为抢险专家组组长在会上作指导性发言。就白天巡查发现的几个共性和个性问题,他提出8条改进建议,特别强调了“密切关注上游来水,严格落实巡查值守和清查清障”和“防汛物资、机械、设备要立即到位,尤其是高宣圩重点圩堤地段必须保证一切防汛物资的充分储备。同时,水阳江沿线排涝涵闸要严格管控。”条条简明清晰,直指要害。  

    在搏击洪魔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高淳220多公里的一线圩堤上,几乎遍布吴永新的足迹。他根据踏勘提出的近百条水情处理建议,对推进全区防汛工作和帮助领导决策,发挥了特殊作用。

    高水位下洪水的持续浸泡,威胁的不光是百里长堤,守堤人们的意志、责任心和纪律性更是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因此,督查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吴永新驻点的第三天,就建议在加大常规督查力度的同时,增派无人机巡查,并迅即落实到位,成为堤防巡查的新妙招。7月15日深夜零点,他和专家组成员王建龙、陈强富等同志穿着胶靴、打着手电,冒雨暗查了水阳江沿线的十多处防汛点,收队时已是东方既白。回到驻地,他们只睡了两个多小时又急匆匆地上岗了。像这样在堤疲人乏、最容易出现险情的下半夜,对防汛重要地段和险埂险段进行“拉网式”突击检查,是高淳防汛“常流水,不断线”的常规战。吴永新虽然身带20多年前在防汛中所受的右膝旧伤,时好时发,但他在伤处及周边贴上6张膏药,每次都精神饱满地带队出征,让严阵以待的防洪警钟持续响彻220多公里一线长堤的漫漫夜空。

    7月20日,鉴于安徽当涂南圩泄洪对高淳防汛工作带来的新考验,中共南京市委沈文祖副书记带队火速赴高淳巡查,提出进一步加强堤防巡查值守工作的新要求。为将市委领导的指示立即落到实处,当晚,吴永新率专家组与区防指全体成员并肩作战,奋战一个通宵,编制出新形势下全区8个街镇措施加码的全新巡堤安排表,翌日即以防指紧急文件下发执行。文件要求“层层分解巡查责任区域,按500600米左右设置一个值守点,分段包干,明确边界,责任到人,责任到边”,并详尽标明具体地段、具体时间的巡查值守责任人。从此,全区220多公里的一线长堤又被加置了一道长保平安的安全阀。

    心系长堤,勇战蛟龙,激情如歌!

 

                      抢险智囊

 

散浸、裂缝、渗漏、管涌、塌方、滑坡等等,这些高水位运行下容易出现的各种堤坝险情,都有其各自的形态和特点。针对不同险情,快速而精准地查明“病因”,作出判断,对症下药,这是吴永新和他的组员们在参与每一次抢险战斗中,心头时刻绷紧着的一根弦。

    7月12日,古柏街道石臼湖堤防传来险讯:高水位下的堤脚发现几个渗漏点!吴永新闻讯,即率组员王建龙、陈强富、施丛丛等赶赴现场。现场气氛颇有些紧张,因漏点已由原先的少数几个发展为17个!一边稳定群众情绪,一边冷静察看分析,吴永新和组员们迅即断定这是一起普通型的漏险情,虽然面广,但险情等级并不高,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予以控制。于是,“反滤导沟,专人24小时值守”的抢险方案立马付诸实施,险情很快就得到压制。

    同样是漏,东坝街道漕塘港东山河杨树下段的险情有着自身的特殊性。7月23日深夜12时,吴永新和组员王建龙、施丛丛以及区防指的卞月生闻讯赶赴现场抢险。勘查表明,这个已出现9个漏点、4-500米的险段,周边土质遇水即化,这就无法用构筑养水盆的办法来为堤坝减压。紧急研判之下,决定用“开挖导沟并用石子做好垫层引水”的方案消险,并安排专人24小时不间断地看护。险情当即被压住,两天后,划上句号。

    襟绣庵闸的那次抢险,可算是一曲重头戏。这座砖墙镇内可引可排的穿堤建筑物,突然于7月12日清晰地传出流水声,出险了!吴永新率王建龙、施丛丛、丁乾、王鹤年、冯佳佳、顾全等专家组成员到达现场时,水声又有些增大。大家在黑漆漆的涵洞里打着手电,猫着腰,艰难地着水前行。走进去40余米,才找到渗水点。仔细察看,发现第一节涵身与第二节涵身连接处的伸缩缝漏水且漏水量大,其它伸缩缝也有不同程度的漏水。吴永新和大家现场会商研判,确定伸缩缝漏水来自涵身外侧土体。险情还在发展,如不及时处置,极有可能导致圩堤塌方,情况万分危急!专家组当即拿出两套抢险方案:一是在堤外打桩固脚加黄土覆盖闭气,二是抛石固脚加黄土覆盖闭气。由于现场条件限制,打桩和抛石作业等难以实施,吴永新最后敲定一个新方案:主打“黄粘土覆盖闭气”,辅以袋装碎石加固堤脚。当晚10时许,150多人火速投入抢险,运土230多车、计2000多方实施封堵。次日早晨6点半,战斗进入尾声,险情消除。

    跨省联合消险,是吴永新和组员们经历的一次特殊的战斗。7月26日夜9时45分,应安徽宣城防指之邀,吴永新和组员王建龙以及区防指的卞月生火速赶到崇陵圩(与高淳西莲社区合圩,也称高宣圩),对一涵洞漏水险情进行“会诊”。现场了解到,对方已对涵洞用石子闭气,但一条混浊的细流依然从涵洞汩汩流出。与对方商量后,吴永新当即调来潜水员从堤外摸探。在他指挥、调度下,潜水员反复操作,判断出建筑物无碍,并找到病根:还是有关部位闭气不严。抢险方案立马调整为抛黄粘土闭气,当场就明显减少了出水量。两天后,出水量继续减少,且为清水!团结治水的册页上又添上亮丽的一笔。

    入汛以来成功处置46处险情,这张高淳防汛大军交出的满意的抗洪答卷里,凝结着吴永新和专家组成员们多少的汗水、智慧和心血!

 

情暖干群


 微信图片_20200805174929.jpg

     


     洪魔无情,治水有爱。

     一到高淳,在第一天深夜的那次区防汛工作调度会上,吴永新就语重心长地特别指出:防汛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定要确保全胜。另一方面,我们抗洪大军千万也要注意自身防护,电器和有关设备的操作,一定要专业人员去弄,其他人一律不得乱碰;水边和激流中的抢险,既要讲究速度和实效,也要筑牢安全操作的生命线。

    时刻将群众利益和干群的安危挂在心上,这就是吴永新在抗洪斗争中的防汛理念和工作常态。

    内河水位暴涨,有的蟹塘受淹,蟹农损失惨重,吴永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全面分析汛情、精准拿捏抗洪能力的基础上,他果断建议:水阳江沿线圩区的排涝问题不搞一刀切,实行一事一议,由区防指统一研究、统一调度。由此,在确保安全度汛的同时,不少蟹农减少了洪涝带来的损失。

    作为九三学社的支社主委,吴永新一边全面履行专家组组长的职责,全力做好检查指导和技术支撑工作,一边又将社组织对受灾群众的深切关怀送到人们的心坎上。

    7月22日,以吴永新为领队,九三学社南京市工程二支社社员代表“慰问团”一行8人,赴高淳区阳江镇对部分困难群众和防汛一线人员进行走访慰问。在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阳江镇西莲社区,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顾林,南京市第二医院主治医师汤小宁,热情地为社区居民进行义诊,并耐心解答居民提出的各类问题。在这次慰问活动中,吴永新也做了个人定向慰问捐款。

    这次有九三学社南京市委会秘书长李云勤、高淳支社主委王秀珍等参加的慰问活动,既为防汛一线送去了深切的关爱和崇高的敬意,又让社员们领略了水阳江、石臼湖、固城湖流域抗洪斗争的澎湃热潮,更让大家对吴永新不畏艰难险阻、日夜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老黄牛”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吴永新在“2020”抗洪斗争中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老黄牛”精神,默默地传递着爱与暖,散发着光和热,将一名社员和老水利人的炽热情怀化作凌云健笔,尽情书写着与高淳防汛大军并肩作战抗击洪魔的动人诗章,遍布高淳的河流乡野,遍布“两湖一江”数百公里的一线长堤上。(高淳区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