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宗顺、秦小麟、程红三位常委在省政协常委会上建言
5月19日至20日,省政协举行十一届十四次常委会议,围绕“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开展协商讨论。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在会议结束时作重要讲话。会议期间,秦小麟常委代表社省委就加快以源头创新为核心的基础研究作大会发言,包宗顺、程红常委分别就加快绿色工业发展步伐、补齐江苏产业创新发展的“短板”作发言。
秦小麟常委说,在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进程中,要加快以源头创新为核心的基础研究,增强我省持续发展能力。建议:一是系统部署学科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靠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通过长期深厚的学术研究积累、众多学科平衡发展、相互渗透和大量活跃的面上创新,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形成新技术的源头。设立我省基础研究战略布局智库,开展基础研究的战略发展规划研究,提出有关决策建议。二是继续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凝练优势基础研究领域,进一步加强支持力度,巩固和发展基础研究优势。针对战略性新兴领域,进行战略布局,选择突破点重点支持,形成新的基础研究优势。充分发挥已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同时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入基础研究的领域。三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按照有利于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加大对重点科研基地的专项支持力度,在竞争基础上建立持续、稳定支持的新机制,创造稳定、宽松的科研环境,形成一批设施精良、人才汇聚、机制创新、竞争力强的高水平科研基地;又要把拥有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和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共享机制作为重要条件。鼓励技术创新的商业化,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促进技术的商业化传播,使得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
包宗顺常委说,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省的产业创新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建议: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引导,集聚创新要素。进一步加强领军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健全产业创新合作组织,推动科研院所主动融入企业创新活动,引导企业介入早期研发,构建创新利益共同体。拓宽产业创新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对科技研发与应用实施信贷支持。进一步打破各创新体之间的组织壁垒,加快科研人员的流动,促进创新资源在各组织、各区域间无障碍流通,实现高效组合。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加大股权激励力度,突出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改进最新研发费用税费扣除与减免政策,重点支持自主研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创新产品的市场开发。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加大资源整合。积极推进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高校、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中介机构间的合作,实现对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大对重大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形成以企业重大研发机构为引领、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支撑的平台体系。四是促进产学研对接,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设立专项基金和风险保障基金。建立和完善推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机制,促进科技同经济、创新成果同产业的对接。
程红常委说,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升绿色制造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建议:一是强化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把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绿色科技创新,研发应用技术先进、经济可行的实用技术,积极组织实施能够统筹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集成化、系统化绿色解决方案。启动“高端产品进口替代工程”,带动产业和市场升级,加快产业结构的存量调整,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二是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的能效。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子产品等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三是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工厂,探索可复制推广的工厂绿色化模式。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引导企业不断完善采购标准和制度,与上下游企业共同践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社会责任。壮大绿色企业,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四是强化绿色标准的保障作用。出台工业绿色制造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