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纪念――淮安市委会红色之旅有感
在深入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之际,九三学社淮安市委于2008年5月12日,组织社市委委员和各支社主要负责人,怀着对先辈们无限崇敬的心情,奔赴重庆、西安、延安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3日上午,大家不顾旅途劳累,顶着烈日,踏着泥泞弯曲的小路,参观了九三学社发源地——位于重庆市解放路的人民公园(原青年公寓)。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纪念碑,上面刻有“九三学社社址纪念碑”九个大字,在烈日照耀下煞是庄严。
1944年底,一批进步学者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政治民主,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与民主科学精神,在重庆青年公寓组织了“民主科学座谈会”,讨论时局,发表政见。后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并于1946年5月4日正式成立。在纪念碑前,社市委领导李冰主委带领大家畅谈九三学社的光辉历程,并要求大家回去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下午,我们参观了位于重庆西北郊歌乐山下,素有“活棺材”之称的“白公馆”和“渣滓洞”。这两个地方曾经关押着几百个革命志士。他们虽然在这里遭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和迫害,但是始终坚持以爱国、奋斗、团结、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与敌人进行斗争。而今,这些低矮、阴森的牢房,似乎还透着革命志士们坚毅的目光。我们在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残暴行径的同时,更为烈士们的大无畏精神所震撼,并深感今天美好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14日上午,我们来到在西安临潼,参观了位于华清池的西安事变旧址,再次回忆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52年前,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 将军率部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起了重要的作用。同志们在心里默默念叨: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是历史的功臣,英雄之魂永垂不朽!
15日上午,我们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到杨家岭和枣园参观。延安,既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中直机关的摇篮。中直机关很多单位是在延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很多部门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当年的驻地。在延安的日子,中直机关以自己的行动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同志们站在展板前,寻找着历史的足迹,感慨着今日延安的巨大变化,展望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在毛泽东旧居,我们参观了伟人光辉的革命历程和盖世功勋。在缅怀伟人的同时,大家表示,毛泽东的革命精神、革命理论,以及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我党在不同时期形成的、一脉相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参观的时间虽然短暂,可留给我们的深思是久远的。在那风云际会、民族存亡的岁月,广大新四军、八路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胸怀革命的理想大志,冒着枪林弹雨,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铸就了新中国。他们的英雄事迹昭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世界政党格局中独树一帜,经受了世界风云变幻特别是东欧剧变的考验。我们只有发扬先辈们忠于祖国、热爱事业,为理想拼搏、奋斗的精神,永葆薪火相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才能完成好党中央赋予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