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社区社会组织生长土壤,为“三社联动”保驾护航
2015年第22期的《中国社会组织》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三社联动”在南京:社区居民的幸福生活》的文章,文中提及了致力于社会服务的南京火凤凰残疾人服务中心、姚坊门基金会两个社会组织,以及引进了二十余家专业社会组织的睿城社区。
根据相关要求,配合社中央“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课题调研,在社南京市委会的协助下,特走访以上三个组织,听取情况介绍。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主要有:
一、经费保障不足,存在服务短板。 1.政府资助资金量依然不足,尤其是用工成本不计入其中,加大了社会组织的压力。在目前的政府资助规定中,明确说明发放给社会组织的资金用于服务成本,人员工资不包括在内,导致一方面社会组织需要为筹措人员工资绞尽脑汁,一方面社会工作人才工资偏低,积极性差。在睿城社区引进的部分社会组织中,存在邀请专家的需求,但没有专家经费,只能尽量安排公益性的免费师资。 2.企业捐助资金投入不稳定,缺乏政策支持和利益引导。姚坊门基金会,除去先期政府投入,主要依靠社会资金的募集。一方面,部分公益项目虽然对于社区居民有利,但企业缺乏兴趣,资助欲望小;另一方面,企业捐资属自愿行为,缺少政策支持,受到经济收入增减的制约,企业发展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企业可能不再捐资或减少捐资。这些都导致筹款压力持续存在,对各项服务的顺利进行存在威胁。 从政府资助的角度上,还需加大力度,不仅从服务成本考虑资助事项,还应将社会组织用工成本纳入资助范围;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曾提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直接资助、以奖代补、公益创投等方式,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要因地制宜、因类制宜,丰富资助方式,使政府购买服务、直接资助、以奖代补、公益创投等方式更多更好地应用在各类社会组织发展中。 从企业捐资的角度上,不能只停留在企业自愿献爱心的层面,既要从意识上做好宣传,让企业明白这也是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又要从实际利益考虑,通过减免税费、形象认可等方式,支持、鼓励企业与社会组织展开长期、稳定的合作,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身份定位模糊,尚需新规范。 火凤凰残疾人服务中心目前的身份认定为民办非企业,在《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这种认定使此类社会组织的身份混同其中,定位模糊,不能准确反映提供社会服务、从事公益事业等特征,并且没有区别于其他“民非企组织”的优惠政策。 今年3月,全国人大投票通过的《慈善法》规定,“本法所称慈善组织,是指依法成立、符合本法规定,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可以采取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那么符合上述条件的,之前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登记的基金会、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登记的社会团体以及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就都属于慈善组织的范畴。希望新的慈善法落地后,此类社区社会组织的身份能够得以明晰和确认,并期待推出相关的鼓励性政策与之配套,使其享受到新身份带来的政策红利和社会支持。
三、人员不稳定,总体素质偏低。 社会组织的人员流动性大,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总是“留不住”。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工资水平低,一般刚入职的社工工资大概在2000元左右,五年以上的社工可以到2900到3000多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南京来看属于偏低;另一方面,在单一社会组织中,社工很难有职业发展的上升空间,升值、加薪渠道闭塞。 人才引进也存在问题。目前,全国至少有200所高校设立了社工专业,但社工专业的学生缺乏职业精神和行业意识,愿意从事专职工作的却不多,这与过去社工工作性质定位不清、带有较强的行政性、经费紧张、制度不健全有很大关系,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是高校不愿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学生不愿选择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工作人才是“三社联动”中的重要一环,只有他们工作稳定、素质提升,社区才能和谐发展。而社会组织多为非营利性组织,单纯靠组织本身提高社工待遇难以实现,还需政府部门加大对社工待遇的投入和关注,并与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等级认证挂钩,真正提高社工的积极性和幸福感。另外,社会组织本身的发展好坏也直接影响着社工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四、发展土壤欠缺,资源利用程度低。 随着对社区治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达到了它的井喷期,但它发展的土壤仍有欠缺。目前的社区社会组织存在数量多但质量低,前期发展势头好后期延续性差,部分种类的服务集中展开而其他服务需求缺少能够承接的组织,政府疲于管理和资助大量同质化的组织,对优质组织的培育略显滞后等问题。 优化社区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的土壤,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大命题,除了国家政策倾斜及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培育外,街道、社区的支持在本次调研的社会组织中更是显得尤为重要。睿城社区为社会组织提供免费的场地,引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带动其他组织发展;姚坊门基金会与街道紧密联系,由街道提出发展方向,基金会进行具体策划,通过街道了解政策、调动资源,更有相关度、更接地气。 资源是连接“三社”的核心,社区和街道是各级各类资源的汇聚平台,也是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最坚实的土壤,他们最懂得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也能提供最全面的监督。一方面,社区和街道可以提供反馈,以评估现有社会组织的社区服务质量以及未尽的居民需求。另一方面,社区社会组织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充分利用社区或街道这一区域性的政策平台,使不同部门的政策方向成为策划项目的导向,撬动不同科室所链接的资源,为己所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