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两会云访谈——粮食安全:土地是“根”,良种是“魂”
民以食为天,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江苏作为农业大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如何更好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而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秦光蔚,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提出建议。
主持人: 江苏坚持把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请问我们如何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秦光蔚:“十三五”以来,江苏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全省粮食实现5年增产,产量连续8年均保持在700亿斤以上。去年又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达到749.2亿斤,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不仅保证省内的粮食绝对安全,也为全国粮食安全保障作出江苏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 余萍/摄)
徐大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是最紧要的“国之大者”。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8124.9万亩、总产量740亿斤以上”目标任务。
为确保完成这一目标任务,我认为,要强化党政同责,继续对设区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将粮食生产列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强化政策扶持,确保耕地面积稳定,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性和导向性,调动主产区和农民的两个积极性。强化服务指导,确保稳粮增效,引导各地转变粮食生产方式,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强化技术攻关,确保产能提升,加快推进种业创新发展,打好种业翻身仗。突出的农业科研优势是我省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和支撑,以水稻为例,全省种植的近3000万亩粳稻大多是江苏自主培育的,种子完全可以保证自给自足,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主持人: 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请结合实际工作谈谈,江苏如何做好这道事关粮食安全的必答题?
秦光蔚:作为一名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工作的基层代表,我深刻认识到,土地是“根”,良种是“魂”,因此,守好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好耕地质量、保护利用好农业种质资源至关重要。
今年两会,我提交了《关于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的议案》和《进一步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效能的建议》,建议稳定耕地布局,突出质量保护和提升,厘清责任主体,建立相应的法律追究制度,建立耕地资源高质量发展保护机制和监管法律保障体系,从法律层面保障“田长制”的推行;同时,建议利用好盐碱地这一后备耕地资源,加强耐盐碱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耐盐碱作物的引进、选育和推广,进一步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效能。
徐大勇:江苏把粮食安全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实现粮食供求自给有余,走出一条经济发达地区粮食稳定发展的新路子。针对连云港及周边地区水稻生产存在问题,我们近年来不断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创新育种方法,结合水稻抗性和品质相关基因,在稳定提高水稻品种单产基础上,协同提升品质和抗性。去年,我们有13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这些品种类型丰富、优点突出,有效支撑连云港及周边地区水稻产业发展。
目前,江苏主要农作物产量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也达到较高水平,继续上行难度是越来越大。未来,为确保我省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在政策之外,我认为,江苏要充分发挥经济强省优势,在农业科技创新和生产要素保障方面下大力气:一是加大投入,建设好标准路线;二是全面推动农业科研向世界一流迈进,不断研发出产量高、抗性好、品质优的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不断满足广大农民和市场的需求。
主持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江苏如何把这一战略落实到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秦光蔚: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端牢饭碗,国富民强。我们要牢牢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要强化农业科技引领,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和普及,加强农业人才的教育与培训,依靠科技力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要夯实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创制运用新型农机装备,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绿色发展;
要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赋能,培育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新跨越,在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端牢中国饭碗等方面持续发力。
徐大勇:我认为,要在三个方面做得更好。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把更多资源和力量优先投向农业。江苏科教资源丰富,拥有一批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利用农业科研优势,加强重大项目攻关,着力解决好农业项目上的“卡脖子”问题,力争在生物育种、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实现突破,及时转化,形成规模效应。
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品牌战略,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打造特色,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以更高站位重视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江苏人多地少,只有保护了耕地才能守住粮仓,必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不断探索“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新路径。
来源:新华日报 记者:徐睿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