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方向 ——访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发布时间:2021-03-1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浏览次数:
分享 | 字号变大 | 字号变小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连日来,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围绕报告内容认真审议、热烈讨论,为“十四五”高质量开局起步建言献策。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围绕报告中的相关议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以人民为中心  回应民生诉求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认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什么样的民生理念?

施卫东:“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推进民生建设,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始终贯穿于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以人民为中心,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国政府的一贯民生理念。

作为这一民生理念的逻辑延续,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将“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确立为十四五期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比如就业方面,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的基本原则。为促进稳健的市场环境,提出通过就业优先政策,及时为市场主体纾困。这包括“着力稳定现有岗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扩大失业保险返还等阶段性稳岗政策惠及范围,延长以工代训政策实施期限”、“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尤其在兜底性就业政策方面,提出“降低就业门槛,动态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降低或取消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等。

教育方面,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的总体要求。在普惠性方面,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提出“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基础教育民生工程建设方面,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促进教育优质发展。

住房是民众尤为关注的问题。报告提出通过“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卫生与医疗方面,普惠性体现在“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支持社会办医,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优化预约诊疗”等方面,努力“让大病、急难病患者尽早得到治疗”。


多措并举  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报告在2021年重点工作中提出:“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并作出了具体安排,如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您对其中哪一点印象深刻?您认为,在具体落实该项安排方面应注重哪些问题?

施卫东:我对报告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词条下提到的“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印象深刻。我国在不少高新技术领域受欧美发达国家那些“卡脖子”技术制约,这给我国的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一方面,需要我国的企业和科研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以及培养更多更好的领军人才。

在具体落实“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上,首先,提高项目评审的质量。强调以项目本身的质量为主要评审依据,避免受申请人的成果和头衔干扰。完善人才的评价标准,真正以能引领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评价标准,以创新代表作或者以解决实际创新问题为主要评价依据,减少以成果数量的简单累加来评价,提高人才的评价质量,对于应用类人才增加应用技术专家对人才应用价值的评价。

其次,加强项目和人才的分类评审。根据项目的类型,采取多种评价形式,比如原始创新类的,要提高创新性的评价权重,不设资助比例,确定一个资助一个,而应用类的突出技术应用的评价权重。在专家的选择上,原始创新类的主要以高校科研院所等对前沿熟悉的专家为主,应用类的主要以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技术专家为主。

另外,加强对评审专家的评价质量管理。评审专家的评审效果是影响项目和人才的决定因素,需要跟踪评审专家的评审效果,形成对专家有效评审的评价,淘汰无效评审的专家,形成动态专家评审机制,提高评审专家的评审质量。


精准施力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报告在2021年重点工作中提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您认为,具体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施卫东: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意义不一般。相关的工作部署,既体现了教育发展政策的精准性,也回答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

李克强总理在谈到2021年重点工作时指出:“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归根到底是要办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公平是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好的教育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评判一个国家教育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其能否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精彩人生。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学前教育普惠率和办园质量快速提升。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事业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9.17万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4.74%,学前教育毛入学率85.2%。对照2018年国家层面定下的学前教育改革目标,已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和办学条件持续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稳步推进,基本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教育质量是教育强国的核心命题。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迫切需要我国教育由“有学上”的外延发展转向“上好学”的内涵发展。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就要聚焦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当前的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还存在薄弱环节。我认为,应在解决均衡发展问题上更加精准施力。一是要解决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均衡。我国革命老区、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教育发展水平还明显滞后,尽管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但这些地区依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短板。二是要大力促进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筑牢社会公平的基石。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重要进展,92.7% 的县级单位实现了教育基本均衡。三是要解决教师队伍的均衡。目前,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城乡、校际之间教师质量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应深入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快建立县管校聘制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应继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补充、待遇保障、专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更加精准的支持。要下决心提高教师质量、激发队伍活力,将其建设成为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这是提高教育质量、建成教育强国的根基。四是要营造社会协同配合的教师工作环境。要严控面向学校的检查、评估,减少对学校教学的干预,营造校内外协同配合的制度环境,保障教师专心从事教学事务。要完善教师收入结构,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通过增设专项经费的方式提高班主任津贴、管理岗位津贴、骨干教师津贴、超课时津贴等额度,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和队伍活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吴楠  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