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施卫东: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
“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先进制造业在协同发展上仍然存在协作平台欠缺、产业集群内部沟通不足,区域产业同质、分工不足、层次低,制造业协同发展存在较多的壁垒隔阂等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该地区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记者了解到,今年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施卫东共带来提案多达16个,主要聚焦长三角一体化、民营企业发展、乡村振兴、知识产权金融等领域。
打造长三角制造业共享平台
早在2018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加快培育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迄今,集群规模总量达4.9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0%,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等8个行业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施卫东指出,江苏省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已逐步在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分工、基础设施搭建、交通互联、人才培养等领域进行合作,通过G60科创走廊等平台进行产业沟通和协同,聚焦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当前,全球产业在新技术的带动下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世界格局和经贸环境也因疫情而发生剧烈动荡,各国都在寻找突破口,先进制造业是破局的关键,但长三角区域城市群先进制造业在协同发展上仍存不少问题。
施卫东告诉记者,首先,协作平台欠缺,长三角区域内深层次的联动发展和利益共享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内部沟通不足,很多集群流于形式,缺乏协作机制和方案;其次,区域产业同质、分工不足、层次低;最后,制造业协同发展存在较多的壁垒隔阂,长三角交通布局还需进一步统筹优化,区域市场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仍然存在。
对此,施卫东认为,要不断完善长三角各省市的先进制造业信息化共享平台,逐步实现区域数据共享共用,协同信息资源规划,打造共享数据库;加快重大科研平台、仪器设备等科研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成果的集中度、显示度;统一服务标准、内容和平台,促进服务机构互认,建立一体化服务协同机制。
同时,探索与周边地区新的合作模式和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利用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创新和金融优势,将江苏的部分区域建设成为环沪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并探索财税新模式,建立区域先进制造业税收利益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加快设立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各层次基金,吸引各类资金参与,充分发挥区域性基金对重点领域及项目的支持和利益整合作用。
此外,还要利用科技引导产业发展。施卫东表示,应协同推动长三角区域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制造业资源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对接;聚焦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领域,探索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帮助企业规避风险;探索设立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立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引导企业、高校加强知识产权创造;针对重点产业,及时发布知识产权发展态势报告,辅助产业集群精准布局,提升产业集群软实力。
“江苏在长三角城市群先进制造业区域协同发展中未能发挥主导作用,应提升江苏在先进制造标准化建设的话语权。”在施卫东看来,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标准化现状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目标相比还有差距。“江苏企业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有待完善,参与行业标准制定的能力有待提升,标准化试点和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虽在面上已经铺开,但成效还不明显,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标准研制的能力需要增强。”
此外,施卫东通过调研发现,现阶段在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中,还存在企业平均质押融资规模和运用知识产权融资能力偏低、产学研协同转化实施率总体偏低等问题。
施卫东建议,加大对重点产业企业的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完善知识产权金融发展的多主体协同机制;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创新;加快知识产权金融平台建设。
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
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站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新起点。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电力是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施卫东认为,结合农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提升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农村生活和智慧用能等领域的电气化水平,能够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效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施卫东告诉记者,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可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
“提升农村电气化水平具有政策保障和电网基础。”施卫东指出,我国电价政策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方面存在交叉补贴,农业生产电价和居民电价价格低廉,电气化用能对比燃油、液化气等具有经济高效、安全便捷的优势,同时电能是各类能源自由转换的唯一介质,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选能源。
与此同时,随着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全面完成,就江苏而言,在全国率先实现动力电“村村通”,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58%,配电线路有效联络率提升至91.33%,农村电气化具备坚强的电网基础。
“目前,农村地区能源利用存在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消费层次低、新能源和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低等问题。随着数字农业、智慧渔业、智能温室等电气化农业迅速发展,新型电气化设备加快应用,大幅提高农业植保和农产品加工效率,应用前景广阔。”施卫东说。
对此,施卫东提出以下3条建议。
一是加强乡村电网发展政策支持。将乡村电网工程纳入地方政府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突出地方政府在电网建设前期推进中的主导作用,协调解决占地赔偿等问题。推动出台绿色出行、智慧农业、清洁用能等财政补助和环保限制政策,促进农村用能向绿色低碳安全转型。
二是强化乡村电网建设统筹衔接。将农网发展规划纳入乡村振兴蓝图,制定“一镇一规划”“一村一规划”,加强乡村电网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刚性预留和保护站址廊道资源,明确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等方面配套电网标准,实现清洁能源、乡村产业与农网协同规划、同步发展。
三是提升农业绿色技术发展水平。加强农业产业电气化技术及设备的研发,鼓励“共享农机”模式,加大清洁能源制茶、空气源热泵粮食烘干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及时纳入农机补贴目录,建立关键技术装备省市县多级补贴机制,降低农民购置成本,助力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做大做强。
来源:中国经营报 记者 郭阳琛 石英婧 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