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两会】【省政协会议系列报道】水美江苏添靓颜!让更多社会力量助力河长制
扬子晚报网1月15日讯 (实习生 杨雨桦 张添诚 记者 薄云峰)在吴政隆省长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特别提及“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断面长制,切实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对于江苏百姓来说,蓝天碧水是人们最重视的生态福利。
在省政协会议期间,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加大我省社会力量参与助力河长制的建议》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资料图片 大运河高邮段 缪宜江 摄
成绩:全省9个设区市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省河长制工作已由“见河长、见湖长”全面转向“见行动、见成效”的新发展阶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资料图片 大运河高邮段 缪宜江 摄
河湖空间管控不断加强。全省累计完成河湖管理范围划定5.8万公里,已完成东太湖等4个湖泊退圩还湖,恢复水域面积92平方公里;
河湖水质不断改善。据统计,326个国考水功能区今年上半年达标率为83%,高于国家要求的74%;
河湖水生态不断恢复。全省9个设区市列入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
河湖水资源不断优化。全省万元GDP和工业增加值水耗完成国控目标,在落实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连续5年蝉联“优秀”。已高分通过国家组织的全面建立河长制中期评估核查;五是市民爱河护河意识增强。通过全省水利(河长制)系统、宣传系统等相关部门的有效宣传,部分市民加深了对河长制工作的内涵、意义的了解,涌现了一批“企业河长”,为助力河长制工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思考:需要社会力量参与河道保护与监督
该建议认为,为了建立河长制的长效机制,加大社会力量参与,目前主要有三项工作亟待加强。
助力队伍来源单一,共治格局有待完善。我省当前已形成了覆盖全省的五级行政河长网络,对河湖治理实施直接指挥与部署,收到了快速、明显的效果。但由于河长制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工作量大而杂,对专业技术需求高,加之河长工作繁忙,体系力量有限,在工作上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此外,我省助力河长制的社会组织尚不多见,助力河长制力量不足,相关力量没有得到有效引导与发力,“行政主导,企业自治、社会参与、多维管理”的共治格局尚未形成。
相关宣传力度不足,市民知晓度有待提升。当前,河长制工作多为会议部署,部门推动,基层实施,影响大多局限于河湖行政管理系统内;对河长制工作内涵、主要职责的宣传媒体主要是电视与报纸,内容多为新闻报道,形式较为简单;在互联网与自媒体上传播、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内容较少,吸引社会关注力度不够。调研显示,只有20%的受访者对河长制十分了解,逾80%的受访者对该概念认识较为模糊,对政府在全力推进的此项工作了解不多,市民知河、护河、治河意识较为薄弱。
制度立法尚不完善,法制意识仍显淡薄。调查显示,我省河长制的实施主要靠行政河长的推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河道保护与监督的制度与立法不足,加之我省各地河湖众多,流域错综复杂,环保、水利执法部门监管力量有限,河湖防治与社会监管力量不足,部分企业环保法制意识薄弱,与监管部门玩“猫鼠”游戏,偷排废气废水现象时有发生,给河长制工作推进带来较大障碍与隐患。
建议:加大河长制宣传,提升市民爱河、亲河、护河理念
加大舆论宣传,提升河长制知晓度。充分发挥相关宣传机构与各类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河长制工作宣传力度。让“河长制”走进单位、社区、中学与大学课堂、走上舞台与屏幕;定期组织“河长杯”知识竞赛,加大河长制社会知晓度,提升市民爱河、亲河、护河理念。
协调高校参与,建立技术指导团。我省有丰富的科研院所资源,协调相关高校联合成立省、市河长制技术指导团。为我省、市河湖治理与保护、“一河一策”科学决策、政策制定提供智库支撑;为各级河长及相关部门提供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知识教育培训;组织相关博士、硕士研究生深入地方开展社会实践及相关课题研究,为河长制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任命“企业河长”,实行目标管理。河湖沿线企业对河湖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在相关河湖流域企业选拔、任命相关重点企业负责人担任“企业河长”,在地方政府相关资助与指导下,实行“企业河长”区域河湖水环境目标管理制,实现“一个企业保一方河湖水环境”的目标与任务。
鼓励市民参与,实现“官”“民”共治。大力培育“市民河长”队伍,整合我省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保护协会等社会公益组织成立民间河长理事会,在单位、社区选拔市民河长;各地市成立“大学生助力河长制志愿团”,发挥大学生人数多,热情高等优势,助力河长制工作。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大学生“守护河道一公里”、“保护母亲河争当‘河小青’”青年志愿者活动;让政府的“管治”与市民“自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打造行政、民间社会力量共治河湖的新格局,构建河长制工作长效机制。